苏轼的春节:那些被诗词“封印”的年味
苏轼的春节:那些被诗词“封印”的年味
苏轼不仅是宋代的大文豪,还是一个地道的美食家。他的春节诗词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更传达出浓浓的乡愁与团聚之情。从《猪肉颂》中的家庭幸福到《寒具》里的团圆氛围,苏轼用细腻的文字描绘了一个个充满年味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春节世界,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温暖与感动吧!
三首诗里的春节记忆
在苏轼的诗词中,最能体现春节氛围的莫过于《馈岁》《别岁》《守岁》这三首诗了。这三首诗创作于苏轼在凤翔任职期间,是他第一次在外度过春节时所作。
馈岁:互赠礼物的温情
《馈岁》中写道:“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这描绘了年末时节,人们互相赠送礼物的场景。在宋代,这种互赠礼物的习俗被称为“馈岁”。苏轼还提到:“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这说明当时人们会赠送鲤鱼和兔子作为节日礼物,寓意年年有余和吉祥如意。
别岁:团年饭的温馨
《别岁》中写道:“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这反映了人们在春节前夕的离别之情。诗中还提到:“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这展现了宋代春节前夕,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团年饭,饮酒食肉,共度佳节的温馨场景。
守岁:通宵达旦的热闹
《守岁》中写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这生动描绘了除夕之夜,儿童们兴奋地守夜,不愿入睡的场景。诗中还提到:“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展现了人们通宵守岁,等待新年的到来。
不同阶段的春节感悟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多次贬谪和流放,他在不同地方度过的春节也留下了不同的诗词,展现了不同的心境。
密州的清冷与对比
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度过元宵节时,苏轼创作了《蝶恋花·密州上元》。词中写道:“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这描绘了杭州元宵节的繁华景象。而密州的元宵节却是“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通过对比,展现了北方与南方元宵节的不同风情。
宿州的温柔与豁达
在被贬英州途中,苏轼在宿州(今安徽宿州)度过了元宵节,创作了《南乡子·宿州上元》。词中写道:“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这展现了苏轼即使在贬谪途中,也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体现了他的豁达心态。
晚年的凄凉与思念
在晚年,苏轼创作了《四十年前元夕与故人夜游得此句》,词中写道:“午夜胧胧淡月黄,梦回犹有暗尘香。纵横满地霜槐影,寂寞莲灯半在亡。”这反映了苏轼在元宵节之夜,思念已故妻子的凄凉心情。
苏轼的春节精神
苏轼的春节诗词不仅展现了节日的喜庆氛围,还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从《馈岁》中的思乡之情,到《别岁》中的离别之苦,再到《守岁》中的时光流逝之感,苏轼用诗词记录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春节体验。
苏轼的春节诗词不仅是对节日的描写,更是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家人的思念。这些诗词穿越千年,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成为连接古今的重要文化纽带。通过苏轼的诗词,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宋代春节的热闹氛围,还能体会到一位伟大文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