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引人入胜的历史小说:从《明朝那些事儿》说起
如何写出引人入胜的历史小说:从《明朝那些事儿》说起
《明朝那些事儿》自2006年出版以来,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入浅出的历史解读,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明史读本。它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当年明月对历史小说写作的独到理解。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写出像《明朝那些事儿》这样既有趣又有料的历史小说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历史小说的写作技巧。
扎实的历史研究是基础
写历史小说,首先需要对所写的历史时期有深入的了解。这包括但不限于历史事件、人物关系、社会背景、文化习俗等方方面面。马伯庸在创作《大医》时,就曾大量阅读当时的《申报》,了解人物的思想和生活习惯。这种细致入微的研究,让他在写作时能够身临其境,给读者带来强烈的代入感。
史杰鹏在创作《亭长小武》时,也通过研究汉简,发现了正史中鲜见的下层官吏的生活状态。这些细节的积累,让他能够通过虚构的小人物,展现汉代基层社会的真实面貌。
独特的叙事视角是关键
《明朝那些事儿》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叙事视角——用现代人的口吻讲述历史故事。这种穿越时空的视角,让读者感到既熟悉又新奇。同时,作者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明朝历史。
史杰鹏则选择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通过虚构的下层官吏小武,展现了汉代基层社会的风貌。这种视角的选择,让他能够避开宏大的历史叙事,转而关注历史的细节和普通人的命运。
马伯庸则善于从小人物的故事中挖掘历史的真相。他的《长安的荔枝》和《长安十二时辰》都是以普通官员为主角展开的。这种视角的选择,不仅让故事更加贴近普通读者,也让历史的叙述更加立体和丰富。
精妙的情节设计是灵魂
历史小说的情节设计,需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巧妙安排,让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比如在描写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时,作者都用精彩的叙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
马伯庸提出了“三明治”理论,即小说的架构应该上下两层是坚实的历史事实,而中间层则是留给创作者的想象空间。这种结构既能保证历史的真实感,又能充分发挥作者的创造力。
细节的真实感是生命
历史小说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感。马伯庸在创作时,会通过请教历史学者、厨师以及地方专家,确保小说中的细节符合史实。比如在《食南之徒》中,他通过与研究中国食物史和岭南地区食物史的专家交流,保证了书中对汉代岭南美食的描写不仅准确还原当时的烹饪方式,更让读者感受到生动的文化质感。
史杰鹏也强调,要写出“历史的味道”,就需要关注历史的细节。比如汉代人说话喜欢引经据典,这是因为当时当官都要熟读论语、孝经、诗经等经典。这种细节的描写,让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深刻的主题思考是升华
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不仅要有精彩的故事,更要有深刻的主题思考。《明朝那些事儿》在轻松诙谐的文风背后,包含了对明朝历史的深刻反思。比如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描写,探讨了“知行合一”的人生哲学;通过对明朝政治的描写,揭示了王朝兴衰的内在规律。
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则通过一个小官吏的视角,展现了唐朝盛世的繁华与危机。这种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让作品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稳定的写作习惯是保障
最后,想要写出优秀的历史小说,还需要有稳定的写作习惯。马伯庸每天坚持写作3000-4000字,通过这种自律和热爱,保持了创作的稳定输出。他从不依赖灵感,而是通过系统的阅读、观察生活和积累细节,来促使自己在没有灵感的情况下也能持续写作。
写历史小说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持续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只有保持稳定的写作习惯,才能最终完成一部优秀的作品。
结语
写好历史小说,需要扎实的历史研究、独特的叙事视角、精妙的情节设计、真实的细节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当然,写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希望以上的分享能给想要尝试历史小说写作的你一些启发和帮助。记住,最重要的是保持对历史的热爱和对写作的激情,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