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三大历史名胜:从新石器遗址到千年古刹的文化之旅
常州三大历史名胜:从新石器遗址到千年古刹的文化之旅
在江苏常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三处历史名胜如同三颗明珠,串联起这座城市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文明脉络。它们分别是:被誉为“常州第一村”的圩墩遗址,拥有2500年历史的淹城遗址,以及始建于唐代的天宁禅寺。这三处景点不仅见证了常州的历史变迁,更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光芒。
常州第一村:圩墩遗址
圩墩遗址位于常州市戚墅堰街道,是常州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古村落,距今约6000年。这里出土的文物显示,当时的圩墩人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水上交通技术。他们利用榫卯结构的木柱建造房屋,用芦苇、竹席和草束铺盖屋顶,居住面经过夯实,内拌有砂石和螺壳,有的房屋室外还挖有排水沟。当时我们的先人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这是一个典型族群关系,包括老祖母,舅舅,母亲,孩子。老老小小一家子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房屋和村落,是这一时期的常见景观。
在圩墩遗址博物馆,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到六千年前圩墩人的生活场景。博物馆内展示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品、陶片、炭化米粒等文物,说明了种植水稻在当时已经普及,六千年前的人们和现代的我们一样天天在吃米饭。其中非常特别的陶鬶(guī),不仅造型独特,同时也是一种实用器具。它的三足既可以用于稳定安放,也可以在中间放置柴火进行加热,就像今天的水壶一样可以煮水和饮水。同时,陶鬶也可以用来炖煮汤羹、温热酒水,而且完成加热后,可以作为餐具直接端上饭桌,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展现出圩墩先民的智慧和精湛工艺。
圩墩遗址出土的木桨和木橹较为完整,从外形和结构来看,与现代的木橹木桨基本相似,使用功能也应该基本接近。因为有了橹,人类也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所以说,橹,是江南文化的飞跃,是长江下游中华文明史的标志。
三城三河:淹城遗址
淹城遗址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春秋时期地面城池遗址,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三城三河”形制,不仅与《孟子》等文献记载契合,更弥补了中国乃至世界城市规划建筑发展链条上缺失的一环,在城市规划建筑史上具有世界级意义。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其体量适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吻合。遗址内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含4条独木舟、20多件青铜器和千余件玉器、陶器、原始青瓷器。1988年,淹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荣获联合国Livcom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金奖。
如今的淹城遗址公园,三道城墙逶迤起伏,三道护城河常年清波荡漾,曲水流觞。水护城,城依水,茂林修竹,苍松郁秀。草木土石大都不加修饰,寂寂富于野趣。城内和外围有大小土墩七十余座,大多为春秋时期墓葬。站在子城河的荷花池畔,荷花谢了,枝叶犹在,一阵秋风吹过,荷叶摇曳不定,显得很落寞,好一派空山无尘绝俗之境,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千年古刹:天宁禅寺
天宁禅寺是全国重点保护寺院,始建于唐朝贞观、永徽年间,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是常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刹,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宁波天童寺并称为中国禅宗四大丛林。而天宁禅寺又以"殿宇巍峨壮观、佛像高大庄严、历代名僧辈出、法会闻名遐迩”而赢得了“东南第一从林”的殊荣。当年,崇尚佛教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也曾三次到天宁寺拈香礼拜,并御笔题写了“龙城象教”的匾额。由此可见天宁寺的名气从古代开始就非同一般。而今更是香火鼎盛,游客如云,每年接待各地游客70万人左右。
自古有寺必有塔,天宁寺也不例外。在宋代曾有七层宝塔名为“普照王塔”,后毁于火。俗话说“乱世毁庙,盛世兴塔”,为礼赞盛世,天宁禅寺现任方丈松纯大和尚发大宏愿,誓要重建天宁宝塔。六年功成,于是便有了今天享誉全国的“神州大佛塔”天宁宝塔。天宁宝塔坐落于天宁寺建筑群中轴线后方,唐宋楼阁式风格,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总高153.79米,塔高为世界佛塔之最。从底层地宫到顶层钟楼,整座宝塔以佛教文化为主线,以福建木雕、扬州漆器、惠安石雕等手工艺术为表现手法,巧妙地诠释了大乘佛教的诸多教义。佛塔的建成,与北方云岗大佛,中原龙门大佛,西方乐山大佛,东方灵山大佛,南方香港天坛大佛遥相呼应,为佛缘世界增添新的光彩。自天宁宝塔罗成开放以来,每年登塔的远近游客在10万以上。
这三处历史名胜,如同三部厚重的历史典籍,记录着常州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文明进程。它们不仅是常州的骄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