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十二时辰制:古人如何用它观测天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十二时辰制:古人如何用它观测天象?

引用
光明网
7
来源
1.
https://news.gmw.cn/2025-01/10/content_37789440.htm
2.
https://www.360doc.cn/article/0_1113652406.html
3.
http://sd.cma.gov.cn/gslb/jnqxj/xwzx/qxwh/202404/t20240425_6223058.html
4.
http://yn.people.com.cn/n2/2025/0110/c372453-41103609.html
5.
https://m.sohu.com/a/843371756_121924583/?pvid=000115_3w_a
6.
http://www.lubanyouke.com/20370.html
7.
https://m.douyin.com/share/note/7395919212100767026

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制,是古人根据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出的独特时间计量系统。它不仅将一昼夜均匀划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对应一个地支,还与天文观测密切相关,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01

十二时辰制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十二时辰制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月名称应用于天文方位。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汉书·翼奉传》中就有“日加申”的记载,意为太阳位于申的时刻,后又进一步简化为“午时”等,用十二地支单独命名。

汉武帝时期,天文学家首次提出十二时辰制,但这一时间系统起初仅是一种理论性的构想,未在社会中广泛普及。直到梁武帝时对时制进行改革,将漏刻与“加时”相结合,创新性地提出了辰刻计时法,这才正式将十二辰作为时间的专有名词。隋文帝在右武侯属官中增设了“司辰师”这一职位,专门负责时间的管理。尽管如此,这一制度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影响仍相对有限。唐代以后,随着计时技术和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十二时辰制度才逐渐普及开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时间计量方式。

02

十二时辰制在天文观测中的具体应用

十二时辰制与天文观测密切相关,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变化来确定时间。例如,圭表就是一种度量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由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表)以及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圭)组成。通过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数值的准确度居世界第一。

在阴雨天或夜晚,古人则辅以漏刻计时法进行时间计量。漏刻计时法中的“漏”是用于计时的带孔的壶,“刻”是配有刻度的浮箭。漏刻分为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泄水型漏刻是水通过壶孔流出,壶内水位下降,浮箭随之下沉,通过观察浮箭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的流逝。相反,受水型漏刻则是将浮箭置于接收水的壶中,随着水位上升,浮箭也会上升,以此来指示时间。

北宋时期,苏颂、韩公廉等人还发明了水运仪象台。这是一个类似于天文台的装置,高约12米,宽7米,上下分三层:上层是浑天仪(天体测量之用),中层是浑象仪(天体运行演示),下层是司辰(自动报时器),全程用水力推动,可精确报时。英国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表示,这是欧洲天文钟的祖先。

03

十二时辰制的文化内涵与影响

十二时辰制不仅是一种时间计量方式,更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它在诗词、历法、社会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例如,王安石在《午枕》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午睡的惬意:“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苏舜钦在《紫阁寺联句诗》中说:“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陶渊明则感叹道:“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在古代法律实践中,十二时辰制也有重要影响。古人认为,午时三刻(约11:45)阳气最盛,此时执行斩首刑罚,被认为可以迅速驱散阴气,使被斩之人无法成为鬼魂。此外,午时还是人们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古人有“日中为市”的传统,《易经·系辞下》中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十二时辰制还与古代的更点制密切相关。中国古代五更记时开始很早,《汉旧仪》就有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的记载。明确见诸历法者,以唐代初期《戊寅元历》为开端。李淳风的《麟德历》中,给出了计算更点的规定:甲夜为初更或一更,乙夜二更、丙夜三更、丁夜四更、戊夜五更。一更(初更)指戌时,即晚上七点到九点;二更指亥时,即晚上九点到十一点;三更指子时,即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一点;四更指丑时,即第二天一点到第二天三点;五更指寅时,即第二天三点到第二天五点。

十二时辰制的普及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达程度,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它不仅是时间的计量工具,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对现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