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首次登春晚,这些幕后故事你知道吗?
赵本山首次登春晚,这些幕后故事你知道吗?
1990年央视春晚上,一个来自东北的农民形象演员,用他质朴而幽默的表演征服了全国观众。他就是赵本山,那个在舞台上自称“白云黑土”的农民,用东北话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开启了自己在春晚舞台上的传奇之旅。
从东北到全国:赵本山的春晚首秀
赵本山首次登上央视春晚是在1990年,而非1987年。这一年,他33岁,已经是东北地区小有名气的二人转演员。然而,在全国观众面前表演,对他来说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赵本山能够登上春晚舞台,离不开相声演员姜昆的推荐。姜昆在一次演出中听说了赵本山的名字,出于好奇,特意前往铁岭观看赵本山的表演。赵本山在舞台上的幽默与风趣,深深打动了姜昆,他意识到这个东北小品演员有着不凡的天赋。姜昆回到北京后,立即向中央电视台的导演推荐了赵本山,并把赵本山的表演录像带交给了央视文艺部的导演。
然而,赵本山的第一次春晚之行并不顺利。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节目在彩排时被临时取消。这对赵本山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在姜昆的鼓励和支持下,他继续努力争取机会。
一夜成名:《相亲》的成功
1990年春晚,赵本山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时刻。他表演的小品《相亲》,讲述了一个农民大叔去相亲的故事。赵本山将东北农民的质朴、憨厚和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这个节目一经播出,立即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喜爱。赵本山独特的东北口音、夸张的肢体语言和贴近生活的表演风格,让他迅速成为全国观众心中的“小品王”。一夜之间,赵本山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他的演出费也因此大幅上涨,从十几块变成了几百块,甚至上千上万。
成功背后的艰辛
赵本山的成功并非偶然。在他登上春晚舞台之前,已经经历了多年的磨练和积累。1982年,辽宁省举办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赵本山主演的拉场戏《摔三弦》获得巨大成功,他也因此获得了“天下第一瞎”的美誉。1987年,赵本山与潘长江合作出演《大观灯》,在东北地区引起轰动,为他后来登上春晚奠定了基础。
赵本山的演艺之路也充满了艰辛。他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童年丧母,早年随盲人二叔流浪卖艺。这些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坚韧性格,也为他的艺术生涯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正如他在小品中经常说的那样:“我这个人,从小就是苦过来的。”
从春晚舞台到艺术帝国
1990年的春晚首秀,成为了赵本山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此后,他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创造了连续21年参加春晚的纪录。他的作品如《昨天今天明天》《卖拐》《不差钱》等,都成为了春晚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赵本山的成功不仅限于舞台表演。1993年,他成立了沈阳本山艺术开发总公司,涉足艺术、娱乐、煤矿等多个产业。他还创办了“本山传媒”,发掘和培养了一批如小沈阳、宋小宝等颇具市场号召力的喜剧演员,推出了《乡村爱情》系列等热播剧集,形成了强大的“赵家班”文化品牌。
结语
赵本山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草根逆袭故事。从东北农村走出来的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为了全国观众心中的“小品王”。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个人的天赋和努力,更离不开贵人的帮助和时代的机遇。1990年的春晚首秀,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为中国喜剧舞台留下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