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脏乱差”到全球典范:防城港西湾红树林的生态蝶变
从“脏乱差”到全球典范:防城港西湾红树林的生态蝶变
广西防城港市西湾红树林,这片曾经因护坡年久失修、滨海植被生态环境恶劣而被称为“脏乱差”的海岸线,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城在海中、海在城中、人在景中的亮丽风景线。这一转变,得益于防城港市自2012年开始实施的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整治修复项目。该项目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更在2023年全球滨海论坛上入选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创新实践。
从“脏乱差”到生态名片的华丽转身
2012年以前,西湾红沙环海堤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海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的侵蚀,生态环境堪忧。坡面上随处可见废弃的水泥块、砂石,不仅严重损害了西湾景观,还阻断了陆海生态联系,导致“滨海不见海,近水不亲水”的尴尬局面。
面对这一挑战,防城港市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态海堤建设理念,将防灾减灾、生态防护和文化休闲三大功能融为一体。项目分三期实施,共修复海岸线3200米,建设潜坝282米,亲水平台561平方米,栈桥1675米,修复红树林面积1公顷,投放堤脚鱼礁750组,生态海堤用地总面积达20.69公顷。
创新生态海堤模式,实现减灾与生态双赢
该项目最大的亮点在于创新性地构建了“红树林-海堤-植被防护”的生态海堤分层模式。具体来说,第一层是红树林或盐沼植被,能够削弱海浪、阻止土壤流入海中;第二层是堤脚鱼礁,为海洋生物提供庇护和繁衍场所;第三层是耐盐、耐淹藤本植物,形成海陆生态过渡廊道;第四、第五层则构建城市生态系统,为陆地生物和鸟类提供栖息地。
这种多层次、立体化的生态修复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海堤的防护功能,还显著提升了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显示,修复后堤前滩涂红树林面积增长45.23%,红树林覆盖度从5%提高到85%。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数分别提高了31.94%、62.99%、555.16%和12.05%。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生态修复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善,更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已成为防城港市的一张生态名片,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据统计,2022年接待国内游客达7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约7000万元。
同时,生态改善也带动了周边房产价值的提升。据2019年数据,在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周边楼价市场溢价率为56.76%,生态溢价是生态海堤投资总造价的70.5倍。
法治保障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为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深入推进,防城港市人大先后制定了《防城港市海岸带保护条例》《防城港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防城港市防城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防城港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查处非法开采海砂的规定》等多部法规,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这些法规的实施成效显著。据统计,近年来防城港市修复岸线长度30多公里,累计整治海滩面积约80万平方米,清理海洋和海滩垃圾约5440吨,11个法定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100%,近岸海域水质连续3年保持“优”等级。
打造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2023年9月,在江苏盐城举办的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上,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海堤生态化建设案例作为8个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之一,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
这一案例的成功,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更为全球海岸带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它证明了通过科学规划和持续努力,人类完全有能力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如今的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梯田式的护坡旁是清澈的海水、古朴的仿木栈道和茂密的红树林,处处彰显着海洋生态文化的魅力。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是防城港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现代化美丽海湾城市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