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热潮下的城管执法困境与突破
地摊经济热潮下的城管执法困境与突破
地摊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4年以来,地摊经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社交平台上,摆摊创业的故事层出不穷。小红书上关于“小成本摆摊卖什么好吃的”“小吃摊创业小项目”相关笔记超过100万篇,抖音上#餐饮摆摊 的相关视频播放量达398.3万次。
然而,地摊经济的火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方面,大量涌入的摊贩导致市场竞争加剧,许多摊主难以实现预期收益;另一方面,地摊经济的无序发展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城管执法冲突频发
在地摊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管执法冲突事件屡见不鲜。2024年9月,福建三明发生了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城管打老人事件。视频显示,几名身穿制服的城管人员当街与一位老人发生冲突,其中一名工作人员多次跳起对老人挥拳殴打。事后,当地城管部门回应称,系城管队员在巡查过程中遭遇路人主动挑衅辱骂、踢打,执法人员“情绪失控后进行了还击”。这一解释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质疑。
类似事件并非个案。2024年12月,江苏南通发生了一起城管抢夺老人甘蔗事件,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与一名卖甘蔗老人发生冲突,老人当街痛哭。这些事件不仅暴露了城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矛盾根源:秩序与活力的博弈
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城市秩序与经济活力之间的博弈。一方面,地摊经济为城市增添了烟火气,为创业者提供了低门槛的创业机会,也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和实惠;另一方面,无序的摆摊行为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部分城市开始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广西北海、甘肃张掖、内蒙古赤峰等地相继撤销城管部门,将行政执法职能下沉至相关主管部门。这种改革试图通过更专业的执法力量来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同时减少城管与摊贩之间的直接冲突。
寻求平衡:规范执法与柔性管理
2025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为解决城管执法冲突提供了政策指导。意见强调,要最大限度减少入企检查频次,能通过非现场方式实施的不得入企检查,能合并的要合并,能联合的要联合。同时,要求公布年度检查频次上限,严格控制专项检查,避免“走过场”、运动式检查。
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各地也开始探索柔性执法方式。例如,一些城市允许摊贩在指定时间和地点经营,对轻微违法行为采取警告、劝导等方式处理,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取缔。这些措施在维护城市秩序的同时,也为地摊经济的发展留出了空间。
摆摊者的声音:创业不易,理解万岁
对于许多摆摊者来说,地摊经济不仅是一种生计手段,更是一次创业尝试。一位在商场外摆摊的摊主表示:“摆摊可以说是打开你创业思路成本最低的方式了,当你创业或者职场处于瓶颈时,不妨通过摆摊沉淀沉淀,整理下思路的同时还有可能突破瓶颈。”
但也有很多摊主反映,实际经营状况并不像社交媒体上宣传的那样乐观。一位摆摊近2年的摊主表示,月入过万可以实现,但非常不容易,需要每天超负荷工作12小时以上。而且由于摆摊门槛低,一旦生意好就会吸引大量模仿者,导致利润迅速下降。
面对地摊经济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在维护城市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不仅需要城管部门改进执法方式,更需要整个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地摊经济才能真正成为城市活力的源泉,而不是城市管理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