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带火的老上海美食探店攻略
《繁花》带火的老上海美食探店攻略
随着《繁花》的热播,许多一度被遗忘的老上海美食再次走红。从经典的排骨年糕到夏日必备的冷馄饨,《繁花》不仅展现了上海平民小吃的魅力,还勾起了无数观众对旧日生活滋味的回忆。本文将带你探访这些在剧中出现过的地道本帮菜馆,体验最正宗的上海味道。无论是弄堂里的小实惠,还是石库门改造的蓝帝老上海本帮菜,每一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故事。快来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探寻那些隐藏在上海街头巷尾的美味吧!
经典美食篇:《繁花》中的美食印记
在《繁花》中,美食不仅是简单的食物,更是人物情感和时代背景的载体。比如剧中反复出现的排骨年糕,这道看似简单的美食,却承载着上海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味的追求。据《繁花》美食顾问李舒透露,排骨年糕这道菜的选择,其实暗含深意。它不仅代表了上海人对甜咸口味的偏好,更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将北方的年糕与南方的排骨完美结合。
另一道令人印象深刻的美食是宝总的泡饭。这碗看似普通的泡饭,实则暗藏玄机。导演王家卫对这碗泡饭的要求极高,不仅要“冒热气”,还要有隔夜米的风骨。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剧组尝试了各种方法,最终选择了用厚实的盖碗盛装,确保每次开拍时都能呈现出最佳状态。
本帮菜馆篇:老字号里的上海味道
要品尝最地道的上海本帮菜,当然要去那些历经百年沧桑的老字号。首推德兴馆,这家创立于清末的百年老店,以其“浓油赤酱”的本帮风味闻名。必点菜品如“草头圈子”、“八宝鸭”,每一道菜都是对食材的精挑细选与烹饪技艺的极致追求。在这里,你能深刻感受到那份对味道的执着与坚持,仿佛能听见时间在锅中咕嘟作响,讲述着百年老店的坚守与传承。
另一家不得不提的是王宝和酒家,作为沪上首屈一指的蟹宴圣地,每年金秋时节,这里总是人声鼎沸。除了大闸蟹,王宝和的其他菜肴也同样精彩纷呈,每一道菜都是对食材原味的极致尊重与呈现。
小吃篇:街头巷尾的美味记忆
说到上海小吃,不得不提鲜得来。这家创始于1921年的老字号,以其独特的排骨年糕闻名。年糕炸至赏心悦目的金黄色,复炸的工序使得口感外脆里嫩,搭配香脆鲜嫩的排骨,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除了排骨年糕,炸鱿鱼、葱油开洋拌面等也是值得一试的美食。
大壶春生煎也是上海人从小吃到大的美味。创始于1932年,总店在四川中路上,一条路上都是比较老的店或者烟酒汽修小店,“大壶春”经典招牌在梧桐斑驳树影下还蛮有风味。店也是比较大比较古风的。看了圈菜单点了“特色小锅生煎”和牛肉粉丝汤。店员介绍说和正常生煎是一样的,就是把三种生煎十个放在小锅里,可以理解为一个套餐吧。
第一种:经典鲜肉生煎,经典生煎是褶子朝上的那种。我印象里是没葱的,看着上面撒的葱,怀着“不要有葱吧”的心态咬开了一口——好吧,真的有葱啊……而且葱不算少,同行吃葱的朋友替我试吃了余下几个,确实都有葱。崩塌了……虽然总店现做的味道总觉得好些,底子煎得可以。
第二种:大虾生煎,大虾生煎做得卖相很好,是褶子朝下的,圆滚滚的一个,同样是发面生煎。馅儿里是整只大虾和鲜肉,很庆幸的是——这个没葱!看来以后想念大壶春了,就点大虾生煎吧。
第三种:蟹黄生煎,不记得叫蟹黄还是蟹粉了,反正皮子渗出点黄黄的就是蟹黄生煎。这个倒也没葱,但是这个口味……我和朋友都觉得非常奇怪……可能蟹黄还是不太适合生煎,还是比较适合小笼吧,
结语:寻味上海,品味时光
从《繁花》中的美食场景到现实中的老字号,从本帮菜馆到街头小吃,上海的美食文化就像这座城市一样,既传统又现代,既精致又接地气。每一道菜、每一家店背后,都藏着上海人的生活智慧和城市记忆。所以,下次来上海,不妨跟着《繁花》的美食地图,去探寻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美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