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助你告别特应性皮炎夜痒困扰
抗组胺药助你告别特应性皮炎夜痒困扰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症状包括皮肤干燥、瘙痒和皮疹,常在夜间加重。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儿童患病率为15%20%,成人患病率为6%10%。在中国,特应性皮炎的疾病负担排名已上升至第24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抗组胺药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一线用药之一,尤其是第二代抗组胺药,因其低镇静作用和长效特性而被广泛使用。常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这些药物能有效缓解瘙痒和荨麻疹等症状,且副作用较少。
药物名称 | 作用特点 | 适用人群 |
---|---|---|
氯雷他定 | 作用持久,一天一次 | 成人及2岁以上儿童 |
西替利嗪 | 起效快,持续时间长 | 成人及6个月以上婴儿 |
依巴斯汀 | 对慢性瘙痒效果好 | 成人及12岁以上青少年 |
最新研究进展
近年来,小分子靶向药物,特别是JAK家族抑制剂,在治疗特应性皮炎方面显示出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纪超指出:“特应性皮炎是以Th2型炎症为主、多种炎症靶点介入的炎症性疾病,JAK家族的相应通路与疾病的发病机制息息相关。随着小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上市,患者的治疗现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近日,新型TYK2抑制剂ICP-332在2024年美国皮肤病学会年会上公布了最新临床研究数据。这是一项为期四周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期临床研究,75名患者随机分成每一天一次的ICP-332 80毫克组、ICP-332 120毫克组和安慰剂组。结果显示,两个治疗组EASI75(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较基线改善≥75%)应答率均为64.0%,优于多种作用机制(MoA),尤其是大分子创新药单药治疗12周或16周的疗效。同时用药第二天,两个治疗组瘙痒NRS评分较基线变化均展现了统计学意义的改善,且持续改善至治疗结束。
综合治疗建议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皮肤护理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
保持皮肤湿润:每天至少保湿两次,选择不含染料、酒精、芳香剂的产品。
合理饮食:避免已知的食物过敏原,保持均衡饮食。
穿着适宜:选择柔软、透气的衣物,避免粗糙材质直接接触皮肤。
避免刺激:使用温和的无皂清洁剂,避免极端温度和过度搔抓。
管理压力: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减轻压力,有助于控制病情。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建议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请及时就医。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问世,为特应性皮炎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