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上坟禁忌大揭秘!
清明节上坟禁忌大揭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道出了清明节特有的氛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不仅是踏青游玩的好时节,更是缅怀先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个充满仪式感的节日里,了解并遵守一些基本的禁忌和注意事项,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维护。
选择合适的时间
清明节扫墓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根据传统习俗,扫墓应该在上午7点至下午3点之间进行,其中7点到中午前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段。[[2]] 命理师建议,最好选在早上7点到中午前,而早上7点到下午三点前都是阳气旺盛时,因此仍可以扫墓,但下午三点一过、太阳准备下山时,就不适合再前往扫墓。因为这时候的阳气开始消散,阴气逐渐变得浓重。为了避免时运低迷或体弱之人影响了运势,还是选择阳气旺盛期间扫墓吧!
必备物品清单
要带的物品
鲜花绿植:春天本就是生机勃勃的季节,而鲜花绿植也代表着生命和希望,放在墓前能增添不少生机,也是表达了自己对先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幸福美好。[[1]] 在购买鲜花的时候,可以选择白菊花,代表着悼念和相思之情,也可以选择马蹄莲寓意着对长辈的尊重及爱戴,或是白色、黄色的康乃馨、栀子花、三色堇,像绿植则可以考虑文竹、蓬莱松等。最好是避开颜色太过鲜艳的花,但如果是逝者生前很喜爱的花也是可以带的。
酒水食品:不论是在家祭祀,还是到墓地祭拜都是少不了酒水和食品的。从古至今美酒都被视为珍品,所以在扫墓时带酒是在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及思念,而且要摆三杯酒,寓意着“三生齐全”,也有的说法是一杯敬逝者,另外两杯是敬给逝者的左邻右舍,希望他们能和睦相处。食品一般都是带三或五种水果和一些点心或亲人生前喜欢的食物,这些是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祝福,希望他能在另一个世界也吃饱喝足,也是在向他们传达在世之人的生活还是很幸福美满的,不用过于担忧。[[1]]
香烛纸钱:香烛纸钱也是清明节扫墓时必须要准备的供品,按照老人的说法,点香是后辈在向先祖或亲人发出信号,表明子孙前来祭拜了,而蜡烛则代表着点亮了回家的道路,先人永远记得自己的家,也保佑后人能一直走正道,不会越走越偏,走上不归路。祭拜仪式结束后,要将纸钱、元宝烧掉,代表着给先人送钱花,让先人在另一个世界能过上富裕的日子,不会吃不好穿不暖,没钱花而受人欺负,其实这些都是在表达对先人和亲人的孝敬之心。[[1]]
忌带的物品
不带成串的水果:在准备供品时,买水果要记得避开成串的水果,比如葡萄、龙眼、桑葚、枇杷等,因为这种成串的水果在古人眼里代表着将阴阳两界连接,子孙会成串的跟着先人走,是非常不吉利的。所以在清明扫墓前尽量不要买这类水果,最好是买些苹果、橙子、柚子、菠萝、火龙果等一些寓意比较好的水果。[[1]]
不带有破损的纸钱:前往墓地前要检查一下买来的纸钱和折叠好的元宝,如果有破损的要提前拿出来,这种残缺不全的纸钱烧给先人后,也是花不了的,还多少显得有些不尊重、不重视先人。[[1]]
不带桃木手串和铜钱:现今人们很流行佩戴有保佑之意的手串,但如果自己常戴的是桃木手串,要记得在扫墓前摘下来放在家中,还有红绳也不要戴。另外有些人会在清明前买上一串用铜钱做成的五帝钱,保佑自己和家人的平安,记得这铜钱也不要拿到墓地去,这些物品都寓意着辟邪,是对逝者的不尊重。[[1]]
扫墓的具体流程
传统墓地祭拜
挂纸:又称为“压纸”,使用石块或砖头将长方形的黄白纸(或黑、白、蓝、黄的五色纸)压在坟墓上,表示后辈已经祭拜过。[[3]]
培墓:清理祖先墓上的杂草,供上准备好的牲礼、酒、蔬果和粿类。传统认为祖先墓的风水与后代子子孙孙的运势息息相关,因此整理环境后,还会在目前点燃子子孙孙灯,接着让子子孙孙把灯带回家,保佑子子孙孙未来发展兴兴旺旺。[[3]]
祭拜顺序:
- 首先祭拜土地公(后土),使用三牲、红龟粿、面线、茶、酒各3杯。
- 然后在祖先墓前摆好另一副三牲,以及水果、12道菜、红蛋、甜饭、面线、红龟粿、草仔粿、酒、鲜花等供品,点香、蜡烛并诚心祭拜。
- 斟满3杯酒、3杯茶后,开始打扫环境、清除坟墓上新生的杂草。
- 先取下拜土地公的金纸、三拜禀报后开始烧化;烧完拜后土的金纸后,在取祭拜祖先的金纸,同样三拜后烧化。烧完金纸后,再将用祭拜的酒洒在金纸焚化处。
- 祭拜的鸡蛋将蛋壳打碎、剥掉并撒在祖先坟墓上,象征“脱壳新生”、脱胎换骨。另外离开始可留下一些红龟粿、草仔粿给管理墓园的人或当地小朋友吃,也有“祖德流芳”之意。[[3]]
灵骨塔祭拜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火葬、花葬、海葬等方式。对于选择进塔的祖先,祭拜流程相对简单:
- 摆放供品前先到祖先的塔位打个招呼,再将供品放在灵骨塔共用桌上。
- 焚香(三柱香)向纳骨塔的守护神地藏王菩萨或土地公祭拜,表达感谢神明守护祖先、指引先人修行之意。
- 焚香(二柱香),香烧到约剩三分之一时,双手捧银纸拜向祖先禀报后烧化。
- 最后收拾供品。[[3]]
必须遵守的禁忌
不宜参加人群:民间认为,墓地、灵骨塔是属于阴气浓厚之地,所以孕妇或身体虚弱之人理应避免前往。另从现实角度来看,清明节连假外出,人潮十分拥挤,祭祀流程与准备供品则多半需要耗费不少精力,因此为了腹中胎儿的安全,不建议孕妇参加。至于逢月事的女子不能前往扫墓祭祖,以现代观念言之,这类女子属于身体较虚弱的,因此才不建议前往;孩童也需要避免扫墓,则是因为民间认为小孩的八字较轻,为了避免遭受惊扰,才不让孩子一同前往扫墓祭祖。[[2]]
着装要求:清明节扫墓属于庄重、严肃的仪式,在此场合理应避免身穿大红大紫或过于暴露的衣服,挑选暗色衣物会比较适合。这一道理与参加告别式理应秉持尊重态度一样。[[2]]
行为举止:
- 避免踩踏他人坟头或触碰其他塔位,如若真的不小心碰到了,理应立刻道歉,态度诚恳即可。
- 扫墓期间禁止嘻笑、打闹,亦不可议论他人祖坟。如若出现不当举动,习俗认为,会惹得祸上身,阳气较弱之人恐中邪。
- 切勿在他人坟前叹气、吐痰、大小便。除了让环境变得脏乱之外,也被视为会招来厄运。
- 清明扫墓跟中元祭祖一样,禁忌在墓地直呼他人的姓名。习俗认为,这样会让对方容易“被捉弄”而惹祸上身。因此,扫墓期间尽量喊小名或绰号。
- 扫墓期间避免拍照,特别是不要进行嬉闹式的拍照。如若真要拍照,理应避免拍摄到他人的墓园,以免侵犯别人。[[2]]
- 后续注意事项:扫墓完不直接去亲友家。专家建议,扫墓完后,可以先绕到超市、卖场等其他场所,过滤掉身上的晦气后再回家,以利将脏东西留在外面。[[2]]
清明节扫墓祭祖,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和纪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遵循传统习俗,更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正如[[4]]中所说,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在现代社会,我们既要尊重传统,也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些习俗,让清明节的祭祀活动既庄重又文明,既传统又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