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新疆天池:泥石流防治的挑战与对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新疆天池:泥石流防治的挑战与对策

引用
5
来源
1.
https://dqkx.yangtzeu.edu.cn/info/1656/11320.htm
2.
https://www.swdzgcdz.com/
3.
https://www.geodata.cn/data/index.html?publisherGuid=126744287495931&categoryId=20
4.
https://www.geodoi.ac.cn/WebCn/doi.aspx?ID=3650&paperID=7f3cff47-92c7-4d43-bb5e-0edd4ae49b7e
5.
https://www.hc4550.com/news/jj.html

新疆天池,这个被誉为“天山明珠”的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近年来却面临着泥石流灾害的威胁。作为一处集雪山、冰川、森林、草甸、溪流、瀑布于一体的自然景观,天池的生态环境复杂而脆弱。如何有效防治泥石流,保护这一珍贵的旅游资源,成为当地面临的重要课题。

01

新疆天池泥石流的成因分析

新疆天池位于天山山脉东段,海拔1910米,是一个天然的高山湖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使得该区域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根据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关键因素——地形地貌、松散物质来源和水源条件,我们可以分析天池泥石流的成因:

  1. 地形地貌:天池周边山高坡陡,沟谷发育,为泥石流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山区地形有利于水流的快速汇集,同时也便于松散物质的搬运。

  2. 松散物质来源:天池地区由于长期的风化作用,以及历史上多次地震的影响,积累了大量松散的岩土和碎屑物。此外,人类活动如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可能导致地表植被破坏,进一步增加松散物质的供应。

  3. 水源条件:天池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且强度大,尤其是夏季暴雨频发,容易触发泥石流。此外,冰雪融化也是重要的水源之一,尤其是在春季和初夏季节。

02

泥石流防治的一般性原则和方法

泥石流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根据《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GB/T 51020-2014)和相关研究,常见的防治措施包括:

  1. 工程治理

    • 拦沙坝:在泥石流沟道中设置拦沙坝,可以拦截上游冲刷下来的松散物质,减少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
    • 导流渠:通过修建导流渠,可以改变泥石流的流动路径,使其避开重要设施和人员密集区。
    • 排导槽:在泥石流易发区设置排导槽,可以有效疏导水流,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 护坡工程:对易发生滑坡的山坡进行加固,防止坡面松散物质被冲刷进入沟道。
  2. 生态恢复

    • 植树造林:通过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地表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从而降低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 水土保持: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如梯田、挡土墙等,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石流的物质来源。
  3. 监测预警

    • 建立监测系统:通过安装雨量计、泥位计等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降雨量和泥石流活动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 制定应急预案:一旦监测到泥石流风险,可以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撤离,减少灾害损失。
03

新疆天池泥石流防治建议

针对新疆天池的具体情况,建议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 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鉴于天池是重要旅游景区,人员流动性大,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尤为重要。应设置雨量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点,并与景区管理信息系统联网,实现信息共享。

  2. 实施工程治理:在泥石流易发沟道修建拦沙坝和导流渠,控制泥石流路径。同时,对景区内的重要设施和道路采取防护措施,如设置防护网、护坡等。

  3. 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在景区周边开展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景区外围的山坡地带,应重点实施生态修复项目。

  4. 科学规划旅游开发:合理规划景区内的旅游设施布局,避免在泥石流高风险区域建设重要设施。同时,加强对游客的安全教育,提高其防灾意识。

  5. 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制定泥石流灾害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灾害能够迅速响应,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虽然新疆天池的泥石流防治工作已经启动,但考虑到该区域的复杂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防治工作需要持续投入和科学管理。通过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才能有效降低泥石流灾害风险,保障景区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