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日本武士有多喜欢板甲和板甲衣?技术不够也要硬凑,明军都曾引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日本武士有多喜欢板甲和板甲衣?技术不够也要硬凑,明军都曾引进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01981738_122012046

板甲,作为中世纪欧洲骑士的标志性装备,以其坚固的防御力和独特的造型闻名于世。然而,这种源自西方的军事技术,却在日本战国时期经历了一次独特的演变。本文将为您讲述板甲和板甲衣从欧洲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工匠的创新下发展成为独特"南蛮风胴甲"的历史故事。

谈及板甲,大多数人脑海中或许立刻浮现出中世纪骑士身披重铠,威风凛凛的形象,“板甲老爷”的绰号便是其最佳注脚。
在那段长达两个多世纪的中世纪晚期,欧洲的能工巧匠们倾尽心血,为王公贵族量身打造了无数坚不可摧的板甲,使之成为战场上令人敬畏的存在。
这些板甲,采用整块钢材锻造,拥有巧妙的外凸弧度与内部中空设计,能够有效分散冲击力,被誉为冷兵器时代甲胄防护的巅峰之作。
然而,正当板甲达到其防御力的极致之时,火器时代已悄然降临。
面对日益普及的火门枪与逐渐崭露头角的火绳枪,昔日那些身披板甲冲锋陷阵的军事贵族,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战方式。
相比之下,板甲衣则显得更为低调内敛。
它的历史可追溯至罗马的环片甲,乃至后来的板链甲,同时,在东方,它与元、明、清三代广泛使用的布面铁甲、罗圈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板甲衣,采用柔软的材质作为内衬,外覆以甲片,并通过铆钉、绳索或皮条加以固定。这种织物甲与札甲的完美结合体,逐渐取代了锁子甲与札甲的地位,成为中世纪中后期中阶雇佣兵们的标配。
板甲衣之所以受到青睐,部分原因在于,其相较于早期板甲更佳的灵活性与透气性,这对于需要频繁移动与作战的佣兵和步行骑士而言,无疑是巨大的优势。
时间的车轮驶入15世纪,文艺复兴的春风不仅带来了艺术与科学的繁荣,也推动了军事技术的革新。

大型高炉与水力锻打技术的引入,使得欧洲的军工厂,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为坚固的胸甲,“军需板甲”应运而生。
这些采用2至4毫米硬化熟铁打造的铠甲,对冷兵器及早期火门枪,有着卓越的防护能力。
与此同时,传统的板甲衣内部的小型甲片也被更大面积、更厚实(最厚处接近5毫米)的板甲条与大甲片所取代,进一步提升了防护效果。
到了15世纪后期,半身板甲与大块板甲衣,几乎成为了欧洲精锐部队的标配。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这些铠甲随着探险者与征服者的脚步遍布全球,成为帝国扩张与全球贸易时代的重要标志。

在军事与贸易的交织中,任何武器与装备都难免遭遇流转与被缴获的命运。这是军事历史不变的铁律,无关乎部队或指挥官的能力强弱。
在遥远的墨西哥,手握火枪大炮的征服者们所穿戴的棉甲、板甲衣与板甲,偶尔也会落入石器时代的阿兹特克人之手。
而在亚洲,这片贸易与战争频仍的土地上,板甲与板甲衣的流失更是屡见不鲜。
自16世纪初起,随着贸易商船的往来,一些板甲与板甲衣,伴随着铁炮(火绳枪)一同涌入日本港口,逐渐融入了日本的战国乱世。
关于这些铠甲早期传入日本的具体细节,历史文献中记载寥寥。
但可以确信的是,在1510年,已有一定数量的板甲与板甲衣踏足这片土地。

这些外来之物大多落入了南方沿海大名之手,与同样作为舶来品的铁炮与锁子甲一样,它们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展现出了卓越的实战性能:厚重的板甲几乎能够抵御日本本土所有常规武器的攻击;而轻便灵活、防护力出色的板甲衣,更是迅速证明了,其相对于传统日本铠甲的优越性。
面对如此优秀的外来技术,日本的工匠们自然不甘落后,纷纷尝试仿制板甲与板甲衣。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尽管他们手中有成品作为参考,但对两种铠甲的制造工艺却知之甚少;其次,日本本土的铁矿质量不佳且缺乏燃煤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尚未掌握水力锻机与大型高炉的先进技术。

对于,习惯于使用精选海绵铁“玉钢”打造刀条的日本刀匠而言,要制作出如欧洲板甲那般厚重的整块甲片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幸运的是,日本战场上的需求,并未达到欧洲那般严苛的“内卷”程度。因此,日本的工匠们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方案来应对眼前的困境:他们使用厚度较薄(0.3至0.8毫米)、表面积虽大于板甲衣,但远不及板甲五分之一的甲片作为原料,并通过札绳与泡钉将其固定在一起。这样制造出来的铠甲,既融合了板甲与板甲衣的特点,又保留了日式铠甲的传统结构,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南蛮风胴甲”式铠甲。
这件铠甲充分展示了日本工匠的匠心独运:其心脏部位采用铆钉连接,而两腰外侧则巧妙地运用了合页设计使得穿戴者能够在保证防护力的同时拥有更好的活动自由度。
在那段历史的长河中,一种独特而创新的铠甲形态悄然崛起,它融合了日式传统与外来元素的精髓,被赋予了“南蛮风胴甲”的雅称。这款铠甲的核心,是五片横向排列的板甲衣式条形甲片,它们共同构成了铠甲的主体——“五枚胴”,但在腹部的最前端,匠人们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尖锐凸起的板甲式空腔,虽不及欧式铠甲那般庞大,却足以在战场上为穿戴者抵挡住部分冲击与钝击的侵袭。
这不仅仅是铠甲,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其上遍布的或繁复或雅致的装饰,如同璀璨星辰,映射出持有者不凡的财富与地位。相较于那些随着航海贸易涌入日本的西洋半身甲,南蛮风胴甲以其更广阔的防御面积、更为亲民的价格(毕竟,与西方贸易所需的白银黄金相比,它更为经济),迅速赢得了日本高层武士们的青睐。不久之后,这种融合了新旧元素的铠甲形制,便在武士阶层中蔚然成风。
南蛮风胴甲所带来的,远不止于视觉上的革新与防护能力的提升。它更是一次对铠甲结构与人体工学深刻理解的体现。

日式铠甲将复杂结构被逐步简化,使其更加贴合人体,穿戴更为舒适。这一变革的源头,虽可追溯至安土桃山时期,但真正使其大放异彩的,无疑是后来传入日本的西洋铠甲技术,所带来的启示与影响。
在接下来的三十余年里,日本工匠们对南蛮风胴甲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改良。一方面,他们致力于增大板甲片的面积,试图打造出整块覆盖胸腹的胸甲,尽管这一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但四枚、五枚胴甲胄的数量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简洁、欧化的二、三枚胴甲,其单片板甲面积更大,空腔设计也更为合理。随着甲片的增大与增厚,札甲的比例逐渐降低,甚至在某些设计中被完全取代,使得铠甲的防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另一方面,工匠们还尝试打造表面积虽小,但厚度与防御力俱佳的板甲条,并采用横向布局与札甲相似的堆叠方式,创造出一种既坚固又贴身的胸甲。这种胸甲的甲片厚度达到了惊人的3毫米,外观上与传说中的“龙虾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更为巧妙的是,部分铠甲放弃了传统的铆钉连接方式,转而采用更易于战场维护与更换的札绳固定,有的札绳甚至被巧妙地隐藏在甲片后方,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札绳板甲条迅速替代了笨重的札甲护肩、护档与护腿,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板札甲结构,极大地减轻了铠甲的重量,提高了武士们的机动性与灵活性。

然而,任何进步都伴随着代价。南蛮风胴甲的制造过程对工时、铁矿与燃料的消耗急剧增加,一度导致这一铠甲形制难以大规模普及。但战争的残酷与现实的需求推动着这一切向前发展。
随着战国末期战争烈度的不断升级,铠甲的需求量急剧攀升,甲匠们的技术也在实践中日益精进。大量订单的涌入使得铠甲的单品价格逐渐下降,而中式高炉与风箱的引入,更是大大降低了钢铁的冶炼难度与成本。一系列军事政策的实施,更是推动了披甲率的迅速提升,“一领具足”、“二领具足”等制度使得战场上的武士们得到了,更为全面的防护。

在这个背景下,“足轻胴”这一为低级士兵配属的铠甲应运而生。
尽管其铁甲厚度多不足1毫米,有的甚至不到0.5毫米,仅能抵御轻微的刮擦伤害,且防护面积有限,但它们的存在无疑降低了战争的损耗。随着战争的持续与势力的更迭,部分足轻与武士流落他乡成为倭寇,“足轻胴”也随之成为中国沿海地区,广泛目击并记录下的日本铠甲之一,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与此同时,在明军内部,由于军户制度的腐败与空饷问题严重,许多南兵部队根本无法获得应有的铠甲装备。面对这一困境,一些下级军官,不得不通过缴获或购买的方式,获取足轻胴来武装自己的士兵与家丁。这种混搭的护甲模式,虽然并非出于设计之初衷,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为了一种无奈的选择。当然,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中国。在日本国内,尽管南蛮风胴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面对欧洲同类型产品的巨大优势时,日本高层武士们,仍更倾向于选择进口的欧式板甲,作为自己的防护装备。
这些原装进口的胸甲,不仅拥有接近6毫米的惊人厚度与庞大的空腔设计,能够抵御日本本土,几乎所有的锐器与钝器攻击,甚至还能有效对抗,当时日本战场上最强的破甲武器——火绳枪。
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护面积与作战效能,许多大名的家臣们,将这些胸甲与日本本土生产的其他甲胄零件相结合进行改装升级。这一举措不仅展现了日本武士对于装备改造的非凡能力与创新精神,同时也预示着在未来的战场上他们将拥有更加坚不可摧的防护力量。南蛮胴具足,此混合甲胄别称,高级武士与大将更于其上饰以挂饰、漆绘,既延其寿,又显尊贵身份与显赫地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