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秘籍
揭秘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秘籍
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这是我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总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这一重大举措不仅为大熊猫提供了更广阔的栖息地,也开启了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的新篇章。
生态保护措施
生态修复工程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据统计,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了70%以上的大熊猫栖息地,连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目前,公园内有野生大熊猫约1340只,同时还伞护着川金丝猴、雪豹、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伴生珍稀动植物。
在生态修复方面,四川片区实施生态修复近54平方公里,重点区域大熊猫数量增加50只,大熊猫野外年遇见率由178只上升到185只。创新提出在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和毗邻的特定区域及外围关联区采取针对性、差异化、分类动态管控措施。安排省级财政奖补资金9.56亿元,稳步推进矿业权、小水电清理退出,将2600余亩集体商品林调整为生态公益林;甘肃片区制定“一矿一策”“一站一策”处置方案,安排省级财政资金0.82亿元,严格按照规定程序,于2020年底前完成11宗矿业权、3座水电站关停拆除、修复验收、赔偿注销,对7座保留运行的水电站采取生态流量达标下泄和流量数据实时在线监测,园区内矛盾冲突问题全部得到妥善解决;陕西片区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前,已完成矿业权退出和常住居民搬迁安置。正式设立后,通过与片区所在地政府签订片区环境保护合作协议等方式,共同抓好园区保护。同时,积极开展园区生态修复。
巡护监测体系
在巡护监测方面,四川片区在全国首次利用局域网结合超短波传输和大熊猫“猫脸”识别技术,实现野外监测实况无线传输野生大熊猫图像和视频。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现已布设监测样方1086个、红外相机监测点位7830个,收集数据730余万条;甘肃片区采取人工巡护巡查、“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布设固定野外监测样线135条、各类巡护样线169条,固定巡护线路长达350公里,每年巡护出勤1.5万人次。安装常规红外相机620台、实时回传红外相机680台,建设野外监测用房30处、固定动物监控系统16处、视频监控平台2处。建成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智能管理系统,可实现对红外相机布设管理、海量野生动物监测数据的自动处理分类、野生动物栖息地分析、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和汇总等功能,提高了野生动物监测工作效率;陕西片区布设监测样线15条、样方20块,采取视频监控、红外相机监测等方式,并增加人工监测的频次和覆盖范围,从而准确掌握区内大熊猫的活动状况。
科研合作
在科研合作方面,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日前分别与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和美国圣迭戈动物园就新一轮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事宜达成一致,并签署了合作协议。目前正与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和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就新一轮合作进行磋商。据了解,西班牙、美国、奥地利是较早与我国开展大熊猫国际保护的国家。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与西班牙、美国、奥地利共繁育成活幼仔28只,为大熊猫保护繁育作出了积极贡献。基于良好的合作基础条件和人民对濒危物种保护的共同美好愿望,新一轮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即将开启。新一轮合作研究将重点聚焦大熊猫重大疾病防治,大熊猫栖息地和野外种群保护,提升调查监测能力,助力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积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旗舰物种和伞护物种保护的合作交流;推动中外民间交流,增进中外人民友好感情。
社区参与
在社区参与方面,大熊猫国家公园一直在引导扶持社区进行绿色发展。2024年1月,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区域(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入口社区,当地居民发现成群川金丝猴在
政策与规划
在政策规划方面,国家林草局与川陕甘三省人民政府建立了局省联席会议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成都专员办认真履行协调机制办公室职责,积极开展规划编制、矛盾冲突调处、共性难点问题等协调工作。同时,三省联合采取生态保护措施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三省共同编制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获国家林草局批复,明确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目标任务;三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的决定》同步施行,对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实行联合会商,定期开展联合巡护。同时,四川省颁布实施了《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三省高院共同发布《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司法协同保护的意见》,确保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环境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司法保护;三省毗邻地区的公安机关、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签署《大熊猫国家公园川陕甘毗邻地区警园合作协议》,常态化开展跨区域警园协作。
成效与挑战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大熊猫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现有野生大熊猫约1340只,伞护着川金丝猴、雪豹、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伴生珍稀动植物。野生大熊猫的频繁“出镜”,反映出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然而,大熊猫保护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尽管大熊猫国家公园连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但仍有24个小型种群存在灭绝风险。此外,栖息地破碎化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生存环境的影响仍需持续关注。
展望未来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未来,随着国家公园法的出台,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将获得更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通过持续的生态修复、科研监测和社区参与,我们有理由相信,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也将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