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带鱼热卖背后:从资源困境到品牌化转型
春节带鱼热卖背后:从资源困境到品牌化转型
春节前夕,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大带鱼价格持续上涨。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1月17日至23日,大带鱼批发价格达到42.77元/公斤,环比上涨1.8%,同比上涨8.6%。这一数据反映出春节前带鱼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呈现明显上涨趋势。
带鱼市场的繁荣不仅体现在价格上,更折射出整个带鱼产业的发展现状。然而,在市场需求旺盛的背后,带鱼产业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近年来,中国近海渔业资源面临过度捕捞的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中国近海渔获物中约30%为幼杂鱼,其中拖网渔船的幼杂鱼比例更是高达50%,每年总量接近400万吨。这些幼杂鱼中包含了大量尚未发育成熟的可食用鱼类,如带鱼、小黄鱼等,它们在长成成体并繁衍之前就被提前捕捞,严重威胁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幼杂鱼的主要用途是作为水产养殖饲料。据统计,2014年中国水产养殖消耗了约717万吨国内野生渔业资源,这一数字超过了全球第二大捕捞国印度尼西亚一年的海洋捕捞产量。这种对幼杂鱼的大量需求进一步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面对产业发展的瓶颈,一些企业开始探索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在江苏启东,一个由“渔八代”创立的国货海鲜品牌“至鲜”正在通过精加工和新零售模式重塑带鱼产业链。
“至鲜”品牌的创始人袁可欣是一位90后海归金融人才。她发现,传统渔业产业链存在诸多断点,渔民群体年龄偏大,难以抓住新零售机遇;而在市场端,海鲜产品缺乏品牌化,消费者难以获得优质的产品体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袁可欣创立了“至鲜”品牌,专注于精加工和新零售。
以带鱼为例,“至鲜”对油带鱼进行深加工,完成去腮、去内脏、去骨等操作,并预先添加好调料,让年轻消费者无需烹饪经验也能轻松享用美味的海鲜。这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至鲜”创立一年就成功进入上海陆家嘴国金中心city'super超市,成为首个摆上高端超市海鲜货架的国货品牌。如今,在京东生鲜等电商平台,“至鲜”的油带鱼、梭子蟹等产品长期占据同品类销冠位置,12个月内顾客的复购率高达80%。
“至鲜”的成功案例为带鱼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品牌化和精加工,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还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这也为解决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带鱼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平衡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如何推动传统渔民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型,如何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展望未来,带鱼产业的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加强渔业资源保护:通过科学管理,合理控制捕捞强度,保护幼鱼资源,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产业升级: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发展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培育品牌:通过品牌化战略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完善产业链:建立从捕捞、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发展可持续渔业:推广生态养殖和可持续捕捞技术,减少对野生渔业资源的依赖,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春节的临近,带鱼市场的繁荣景象令人欣喜,但这也提醒我们,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和转型升级,才能确保这份繁荣得以延续,让带鱼产业真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