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歌: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鸣
壮族民歌: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鸣
“哎呀嘞,哎呀嘞,壮乡三月好风光……”在广西的山山水水间,悠扬的壮族民歌已经传唱了数千年。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壮族民歌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表达。然而,在新媒体时代,这门古老的艺术正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
近年来,一群年轻的壮族歌手正在用创新的方式传承着这份文化遗产。广西纳娋组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个由四位95后、00后女生组成的团队,通过将传统壮族嘹歌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了《欢壮》等新潮民歌作品。
《欢壮》的创作过程充满了创新与突破。纳娋组合成员滕符巾介绍,她们在创作中采用了百色平果的“哟依嘹”曲调,并在唱段中融合了壮族方言和普通话。这种创新性的编曲方式,不仅保留了壮族嘹歌的独特韵味,也让歌曲更容易被现代听众接受。
“新颖的编曲和演绎方式能让壮乡山歌更好传唱。”滕符巾说。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打破了语言和地域的限制,让壮族民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除了音乐创新,年轻一代还在探索更多元的传播方式。在广西百色田东县,每至壮乡节庆时,人们赶歌圩,以嘹歌会友,已成为当地民俗主要表现形式。田东仰岩歌圩传承人农正甫介绍,壮族嘹歌以即兴演唱,对歌等形式受到民众青睐,但随着壮话等方言在年轻人生活中使用频率的减少,学唱门槛高等因素,让壮族嘹歌面临传承难等问题。
为让壮族嘹歌延续传承,农正甫收徒传唱,先后赴北京、上海等城市交流,展示壮族嘹歌,并定期在广西高校任教,以“非遗入校园”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嘹歌技艺。得益于老带新的技艺传承,壮族嘹歌在校园扎根。师从农正甫的李丽成为少数民族音乐的推广者,作为田东县平马镇中山小学音乐教师,李丽成立了校园山歌合唱团,通过教授壮话,嘹歌技艺等,带领汉族与壮族学子参与歌圩活动,高亢山歌在学堂唱响的同时,让山歌文化根植在壮乡学子心中。
在新媒体时代,壮族民歌的传承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短视频平台、直播等新媒体渠道,为传统民歌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壮族民歌,让这门古老的艺术触及更广泛的受众。
壮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更是一种民族自信的体现。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美好,每一份独特都值得骄傲!”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壮族民歌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从古老的歌圩到现代的直播间,从传统的山歌到新潮的流行曲,壮族民歌正在经历一场跨越时空的蜕变。这场由年轻一代引领的创新浪潮,不仅让壮族文化得以传承,更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