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推荐:用CBT疗法科学应对社交焦虑
专家推荐:用CBT疗法科学应对社交焦虑
近年来,社交焦虑已成为影响许多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据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唐信峰的研究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中社交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不容忽视。为应对这一挑战,唐信峰副教授及其团队创立了“社交焦虑工作坊”,运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人们克服社交焦虑。
唐信峰副教授在社交焦虑领域具有深厚的研究背景。他拥有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咨询博士学位,并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学系担任访问学者。目前,他主持多个科研项目,包括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和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人民心理创新基金项目,研究方向涵盖社交焦虑的形成机制、预防与干预等。
在社交焦虑工作坊中,唐信峰团队采用CBT作为主要治疗方法。CBT认为,社交焦虑源于个体对社交情境的错误认知,如过度担忧被他人评判、害怕出丑等。通过识别和挑战这些错误认知,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更合理的思维模式。
具体来说,CBT治疗社交焦虑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认知重构:帮助患者识别和质疑其负面思维,如“我一定会出错”或“所有人都在看着我”。通过逻辑分析和证据收集,引导患者形成更现实的评估。
暴露疗法:鼓励患者逐步面对令其感到焦虑的社交情境,从低压力环境开始,逐步过渡到更具挑战性的场景。这种渐进式暴露有助于减少焦虑反应。
社交技能训练:虽然社交焦虑工作坊的重点在于纠正认知偏差,但适当的社交技能培训也能增强患者的自信心。这包括有效沟通技巧、非语言行为的运用等。
放松训练: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技巧,帮助他们在社交场合中保持冷静。
除了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在社交焦虑治疗领域也取得了新进展。目前,全球有三款在研药物值得关注:
BNC210:由Bionomics公司开发,是一种靶向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负向变构调节剂。该药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具有快速起效、不引起过度镇静等特点。
Fasedinol(PH94B):这是一种GABAA受体调节剂,通过鼻腔喷雾给药。与传统药物不同,它不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是通过激活外周鼻化学感应神经元来抑制恐惧和焦虑。
SSRIs和SNRI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仍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但存在起效慢、效果有限等问题。
社交焦虑障碍(SAD)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生物和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研究表明,SAD患者的杏仁核过度活跃,与焦虑相关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氨基丁酸(GABA)等存在异常。
如果你或你认识的人正遭受社交焦虑的困扰,建议寻求专业帮助。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法,如CBT和新型药物,可以有效改善症状,重获自信。记住,社交焦虑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及时寻求帮助是迈向康复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