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李冰:四川文化中的治水传奇
大禹李冰:四川文化中的治水传奇
大禹和李冰,这两位治水英雄的名字,在四川文化中熠熠生辉。从远古时期的洪水治理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在巴蜀大地上代代相传,成为四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冰与都江堰:千年水利工程的传奇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守。这位来自河东的水利工程专家,面对岷江水患和成都平原的灌溉难题,开始了他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建设。
都江堰的建设采用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原则,通过鱼嘴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引水的巧妙设计,实现了自然分流和灌溉的完美结合。这一工程不仅解决了岷江的水患问题,更为成都平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农业丰收。
《华阳国志》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大禹精神的传承:两岸共祭的文化纽带
大禹,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其精神在四川文化中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禹诞辰之际,四川北川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吸引两岸同胞共同参与。
2024年7月11日,来自两岸的各界人士齐聚北川大禹故里,共同祭拜大禹。祭祀现场鸣放九响礼炮,象征九州子民对大禹的敬仰;击响34个通鼓,代表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两岸代表轮流敬献五谷鲜果和花篮,青少年献歌献舞,表达对大禹精神的传承。
四川省台办主任刘晓晨在致辞中表示,大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两岸家喻户晓。通过两岸共祭大禹的活动,不仅传承了大禹艰苦奋斗、尊重自然的精神,更为促进两岸交流、深化川台合作注入了新的时代力量。
治水精神的当代价值
大禹和李冰的治水精神,不仅体现在祭祀活动中,更在当代水利工程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活的水利博物馆”。
2024年7月24日,都江堰渠首迎来近10年最大洪峰,古老的水利工程再次展现了其卓越的防洪能力。内江和外江按照自然规律自动分流,确保了成都平原的安全。这一事实证明,李冰的治水智慧在228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大禹和李冰的治水精神,早已融入四川文化的血脉之中。从古代的水利工程到现代的水利建设,从两岸共祭的仪式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他们的精神在四川大地上生生不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四川人开拓创新、以民为本。
正如《历代都江堰功小传》所记载的那样,从大禹到李冰,再到历代堰功,无数治水英雄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共同塑造了四川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精神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