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新年,这些习俗你都知道吗?
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新年,这些习俗你都知道吗?
2024年12月4日,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都为之振奋的消息从巴拉圭亚松森传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我国第44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总数居世界第一。
这个消息不仅让中国人感到自豪,也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节日。2025年,我们将迎来首个“非遗版”春节,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春节背后那些有趣又富有深意的习俗吧!
贴春联:从驱邪到祈福
贴春联是春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春联,又叫“门对”、“春贴”、“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桃符最初是用以驱邪的。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令学士为他写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自孟昶题桃符之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开来。
放鞭炮:从驱赶怪兽到辞旧迎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这句诗生动描绘了春节放鞭炮的场景。这个习俗据说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夜就会出来伤害人畜。后来人们发现“年”怕响声,于是就在除夕夜燃放鞭炮来驱赶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放鞭炮逐渐演变成辞旧迎新、迎接好运的象征。如今,虽然在很多城市出于安全考虑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电子鞭炮和各种环保型的庆祝方式依然让这份传统得以延续。
吃团圆饭:家的味道最温暖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流传已久的话道出了中国人对春节团圆饭的重视。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与家人共度这个重要的时刻。
团圆饭,又称年夜饭,是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晚餐。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守岁:熬夜里的温情
守岁,又称照虚耗、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据史书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都有记载。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在现代社会,守岁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围坐在一起聊天、打牌,现在还可以一起看春晚、玩桌游、甚至在线上和远方的亲人视频连线,分享这份喜悦。
春节的新变化: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没有削弱春节的魅力,反而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
非遗文化成新宠:各地纷纷举办非遗文化活动,如北京庙会、潮汕英歌舞、广东醒狮等,吸引大量游客参与体验。
旅游过年成新选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既享受假期,又感受不同地方的年味。特别是冰雪旅游,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简约过年成新趋势:许多年轻人开始追求简约过年,理性消费、不盲目攀比,既保留了年味,又减轻了经济负担。
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国人千年文化记忆的节日,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它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更是一个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舞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春节所蕴含的那份对家的眷恋、对幸福的向往,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