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从殷商祭祀到世界级非遗
春节:从殷商祭祀到世界级非遗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当时的人们以农业为主,农作物的生长和丰收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为了祈求来年的好运和丰收,他们开始举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活动,这便是春节最早的雏形。
春节的起源与演变
春节的起源与古代历法的形成密切相关。据《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这表明在夏商周三代以前,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唐虞时代大概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以“载”称年,是表示时间的运行与变化。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年节也就固定了下来。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节律,这样的传统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年。
秦汉时期,中国社会逐渐脱离早期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人们的岁时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依从自然月令的时间习惯逐渐改变,岁时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协调受到关注。作为岁首的春节,在秦汉以后社会意义明显,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作为乡里家庭聚会的良辰。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朝贺仍是朝廷大典,而在民间,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一家大小穿戴整齐,依次拜贺尊长。从唐代开始,春节享有政府法定假日,给假七日,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民间则合家团聚,设宴欢庆。
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帝王的正旦朝会作为国家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它是国家时间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大的朝贺庆典对内显示国家太平,对外彰显中华帝国国威。同时,官方也借观看节日灯火与欣赏杂艺表演之机,表露出与民同乐的姿态,以和谐社会。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引进西洋历法,以公历为标准纪年,这时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分离,中国就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阳历体系,作为公共行政、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一种是传统社会的阴阳合历体系,人们习惯沿用,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社会生活。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并被批准。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头上。
春节与农业社会的关系
春节作为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了农人的生活节律。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在古代,春节是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和自然神灵的重要时刻。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和活动,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春节还与古代的“岁首”概念密切相关。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古代历法将每年的第一个月(正月)视为岁首。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此外,春节还与古代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岁末年初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重要时期,人们通过祭祀祈求神灵保佑,驱邪避灾,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古代的腊祭(祭祀祖先和百神)和傩祭(驱逐疫鬼)等活动,逐渐演变为春节的祭祀习俗。
春节的文化内涵
春节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邃,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春节的核心主题是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围绕这一主题,生活在各地的中国人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以喜悦的心情迎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春节的习俗和实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从上古时期的年终祭祀、岁末庆典到今日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一脉相承的传统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在历史进程中,过年习俗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进,如今,电子鞭炮、网上拜年、微信红包等新形式的出现,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传承中的不断创新;就统一性而言,春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节日,多民族欢庆农历新年,进一步凝聚了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特征;过年活动中多地域、多民族文化元素的汇聚、彼此欣赏和长期共享,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生动注脚;过大年习俗中“阖家欢乐”“四海升平”的理念,则是对中华文明和平性特性的充分展现。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喜讯瞬间在中国网络上掀起了热潮,出现了举国同庆的壮观局面。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春节,这一跨越千年的活态遗产,是中华民族最响亮的文化标识之一。每逢新春佳节,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便会以不同形式展开庆祝活动,在文化观念与社会实践的交融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哲学理念。今天,春节已成为传统性、现代性与全球性结合的样板,其在保留传统范式的基础上不断随时代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它也回应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关切,彰显着人类文化的普遍性。春节的习俗与实践对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