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如何守护家庭隐私?
科技时代如何守护家庭隐私?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家居设备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这些智能设备也带来了新的隐私风险。例如,家庭监控摄像头可能被黑客入侵,智能音箱可能无意中记录下私人对话,甚至智能电视也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渠道。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系主任刘慧勇表示,监控“喊话”其实是监控设备被黑客或外部攻击者入侵。当消费者安装新购入的监控设备时,没有对较为简单的初始密码进行修改,导致外部攻击者破解设备密码,获得监控设备的网络权限后进行“喊话”、移动摄像头等远程操控。若监控设备的端口暴露在公共网络中,外部攻击者能借助扫描工具获取开放的端口,进而入侵和操作监控。
“由于家庭监控设备一般与路由器连接,若路由器没有开启防火墙、弱Wi-Fi密码等功能,攻击者也可通过控制路由器间接控制监控设备。”刘慧勇还提醒道,目前监控设备出厂标准还不完善,并未有增加加密协议、加密传输等功能的强制要求。因此,一些生产商为节省成本以及对隐私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生产的监控设备缺乏加密传输功能,导致设备固件出现漏洞或监控数据被截取等后果。
刘慧勇建议,消费者在购买监控设备时,优先选择正规品牌且支持加密协议的产品;在安装时,及时修改用户名和设置强密码,关闭远程访问功能,并启用家用路由器防火墙;使用期间,要定期检查设备是否有异常、及时升级系统补丁。此外,还可为监控设备设置独立网络系统,与家庭其他电子产品网络隔离,防止外部攻击的蔓延。
“一些消费者习惯将监控录像信息储存在生产商的云服务器中,如果厂商的设备和云端服务之间的通信协议被攻克,攻击者能直接或间接远程控制该厂商的大部分监控设备,而消费者对此毫不知情。”刘慧勇建议,消费者尽量本地保存监控录像信息,避免监控摄像头正对卧室等隐私区域,以免监控设备被攻击后造成隐私泄露。
除了智能设备带来的隐私风险,社交媒体时代也给个人隐私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人们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隐私泄露的风险。例如,一张看似普通的家庭聚会照片,可能无意中暴露了家人的行踪;一条分享孩子成长点滴的动态,可能让不法分子获取到敏感信息。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调整隐私设置来保护个人隐私。例如,在Facebook上,用户可以将视频设置为“仅自己可见”或“自定义”;在Instagram上,用户可以选择将账户设为私密;在YouTube上,用户可以将视频设置为“私人”或“不公开”。
除了社交媒体,手机上的视频隐藏技巧也很重要。在iPhone上,用户可以将视频移动到“隐藏”相册中;在Android设备上,用户可以将视频移动到“隐藏文件夹”或“加密文件”。此外,还可以使用第三方应用如Vault或Keepsafe来增强隐私保护。
在法律层面,家庭成员的隐私权也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例如,《家庭教育权利和隐私法》(FERPA)是美国联邦法律,旨在保护学生教育记录的隐私。该法律要求学校和相关机构保护学生信息免受未经授权的披露,并规定了家长和学生在隐私保护方面的权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简单实用的隐私保护措施。例如,使用加密工具来保护重要文件和数据;定期检查社交媒体和应用的隐私设置;避免在公共场所讨论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对家庭成员进行隐私保护意识的教育等。
保护家庭隐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技术、法律和日常生活中多管齐下。通过合理使用智能设备、谨慎管理社交媒体、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并采取一些实用的隐私保护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隐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