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突破新高!
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突破新高!
2023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比2012年增长超过3.5岁。这一数据背后,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显著成效和全民健康素养的持续提升。
健康中国建设:政策引领下的全民健康提升
2024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要全面系统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具体措施包括:
- 加大优质健康科普产品供给,如发布权威健康科普作品、出版健康科普丛书等
- 规范健康科普信息发布与传播,建立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
- 加强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建强健康科普专家库
- 加强社会倡导动员,建设健康县区和健康促进医院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公众的健康意识,也改善了健康行为,为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医学研究突破:延长寿命的新路径
在医学研究领域,延长寿命和改善健康状况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康涅狄格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经过每月治疗的小鼠平均寿命延长了9%。另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显示,通过抑制IL-11蛋白,可以将老鼠的健康寿命延长近25%。
慢性炎症被认为是影响健康寿命的关键因素。Halia Therapeutics首席执行官David J. Bearss博士的研究表明,慢性炎症通过干扰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活性氧等炎症介质,加速细胞衰老,破坏组织稳态,并促进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的发生。
健康生活方式:延长寿命的重要保障
除了医学研究的突破,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延长寿命的重要保障。研究表明,不吸烟、规律运动、食物多样化与活到百岁之间存在着独立的显著关联。
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博华老年公寓,老人们通过参与文体活动、保持健康饮食等方式,享受着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在江苏启东的海复镇,102岁的老人范庆礼仍能熟练制作扫帚,展现了良好的身体功能。
未来展望:从长寿到健康老龄化
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成为新的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到2023年,我国婴儿死亡率已降至4.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6.2‰,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5.1/10万,均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疾病的高发率对医疗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预计到2035年,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的支出将从2023年的9.1%增加到11.5%。专家呼吁政策制定者和医疗保险专家应更加创新地思考如何加强医疗保险,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的健康需求。
总体来看,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是健康中国建设、医学研究突破和健康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随着更多健康政策的实施和医学研究的进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均预期寿命还将继续攀升,实现从长寿到健康老龄化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