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飞播造林创新实践:5万亩“树种球”试验造林启动
塔克拉玛干沙漠飞播造林创新实践:5万亩“树种球”试验造林启动
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一场生态治理的创新实践正在悄然展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近日启动5万亩“树种球”飞播试验造林工作,这是中国首次在荒漠化区域运用“树种球”形式进行大面积飞播试验造林,为沙漠治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树种球”技术:沙漠造林的创新突破
此次飞播造林的最大亮点在于“树种球”技术的应用。科技人员将胡杨、红柳等耐干旱、耐盐碱树种制成“树种球”,这种创新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沙漠环境,提高种子的成活率。与传统飞播造林相比,“树种球”技术不仅保持了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还有效解决了沙漠环境中种子易被风吹走、发芽率低等问题。
飞播造林:荒漠化治理的高效选择
飞播造林作为一种利用飞机撒播种子的造林方法,特别适合在沙荒、石山等难以人工造林的大面积区域实施。它具有工效高、成本低的特点,但对造林地和树种选择有较高要求。此次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飞播造林,正是看中了飞播造林在地形复杂、人工作业困难区域的独特优势。
三北工程的成功经验
事实上,飞播造林技术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已有成功应用。例如,内蒙古阿拉善盟自1984年起开展飞播造林试验,成功打破“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不宜飞播”的传统观念,探索出一套适应当地环境的技术体系。在阿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浩坦淖尔嘎查,飞播面积达47万亩,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至64%,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
未来展望:30万亩飞播造林任务
此次5万亩“树种球”飞播试验造林的成功实施,为未来更大规模的沙漠治理奠定了基础。根据规划,未来五年内,该地区将完成30万亩飞播造林任务。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减缓土地荒漠化进程,还将为当地综合治理恢复荒漠化区域植被积累宝贵经验。
专家观点:科技创新引领生态治理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树种球”飞播造林技术的应用,是防沙治沙领域的重要创新。它不仅解决了沙漠环境中种子存活率低的问题,还为大规模生态修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将为我国乃至全球的荒漠化治理提供新的借鉴。
此次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飞播造林新突破,不仅是科技创新在生态治理领域的生动实践,更是我国持续推进荒漠化防治、建设生态文明的又一重要成果。随着“树种球”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终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