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博物馆镇馆之宝:揭秘武则天时期的长明灯楼
廊坊博物馆镇馆之宝:揭秘武则天时期的长明灯楼
在河北省廊坊市博物馆,矗立着一座被誉为“镇馆之宝”的石刻文物——大唐幽州安次县隆福寺长明灯楼。这座始建于唐代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的长明灯楼,不仅是国家一级文物,更是研究唐代佛教文化与皇权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
长明灯楼原位于廊坊市安次区古县村,1961年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孙培基先生发现。灯楼整体由壸门方形基座、覆莲圆座、等边八角形石柱、仰莲托盘组成,通高3.4米。虽然灯室早已失轶,但灯楼主体保存完好,历经1300余年沧桑,依然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
灯楼的雕刻工艺精湛,结构布局严谨。石柱分为三部分:下部刻有尖拱龛,龛内雕有伎乐天;中部正面刻有篆书题额“大唐幽州安次县隆福寺长明灯楼之颂”,并附有楷书颂词和行草书;上部每面雕有双层尖拱龛,内雕十六尊佛像。佛像造型多样,发式、服饰、手印各不相同,展现了唐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高超水平。
长明灯楼的建造正值武则天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武则天为了巩固政权,大力推崇佛教,甚至被僧人编撰的《大云经》描绘为“西天弥勒佛下世”。在这种背景下,长明灯楼的建造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繁荣,也反映了皇权与宗教的密切关系。
长明灯楼不仅是佛教供具,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其雕刻内容丰富,技法多样,展现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水平。灯楼的结构设计巧妙,将灯与幢的功能完美结合,体现了唐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
作为研究唐代政治、宗教、生活和社会的珍贵资料,长明灯楼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展示了盛唐时期佛教雕造艺术的成就,也为考证唐代幽州地区地理和安次县建制沿革提供了有力依据。这座历经千年沧桑的长明灯楼,见证了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时期,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
如今,这座珍贵的长明灯楼静静地矗立在廊坊博物馆内,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着盛唐时期的故事。它不仅是廊坊市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