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甲秀楼:南明区的文化瑰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甲秀楼:南明区的文化瑰宝

引用
百度
9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B2%E7%A7%80%E6%A8%93/412694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87%E6%98%8C%E9%98%81%E5%92%8C%E7%94%B2%E7%A7%80%E6%A5%BC/12592987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B2%E7%A7%80%E6%A5%BC/412694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87%E6%98%8C%E9%96%A3%E5%92%8C%E7%94%B2%E7%A7%80%E6%A8%93/12592987
5.
https://www.nanming.gov.cn/zjnm/lsyg/202409/t20240925_85752978.html
6.
https://k.sina.cn/article_7056107021_p1a493a60d00100psw1.html
7.
https://www.nanming.gov.cn/zjnm/whzl/wwgj/202402/t20240226_83844711.html
8.
https://www.52hrtt.com/za/n/w/info/G1709256855740
9.
https://www.gadri.cn/news_detail.html?newsid=532127

甲秀楼,这座被誉为“黔中第一楼”的古建筑,静静地矗立在贵阳市南明河上,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作为中国十大名楼之一,甲秀楼不仅是贵阳的地标性建筑,更是贵州文化的象征,承载着400多年的历史记忆。

01

历史沿革:400年的沧桑变迁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由贵州巡抚江东之和巡按应朝卿主持建造。据《南明区志》记载,江东之捐俸银在南明河中修建堤坝防洪,在涵碧潭附近垒石作奋鳌状,即“鳌矶石”,寓意“独占鳌头”,以培文运,振文教,鼓励黔贵学子勤奋学习,建功立业。

然而,甲秀楼的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据贵州省地方志办市县志工作处处长林浩介绍,甲秀楼在400年岁月中,经历了多次毁坏和重修。明天启元年(1621年),甲秀楼失火焚毁,云贵总督朱燮元重修并改名“来凤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贵州巡抚田雯重建并复名甲秀楼。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遗存,1981年按明代原样重修。

02

建筑特色:精妙绝伦的工艺

甲秀楼是一座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式建筑,高约20米,由12根石柱托檐,白石为栏,层层收进。整体建筑飞甍翘角,朱梁碧瓦,气势雄伟。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新建水月台辅佐。楼额“甲秀楼”三字,系宣统年间贵阳人谢石琴所书。

甲秀楼的建筑布局巧妙,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小亭名“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头立有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设有“城南遗迹”四字,桥南有古建筑群“翠微园”。

03

文化内涵:人文荟萃的见证

甲秀楼的名字蕴含“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之意。据史料记载,贵州在未建甲秀楼之前,没有出过状元。甲秀楼建成后,人文蔚起,向学之风日盛,明清两代创造了“一武两文三状元”“七百进士六千举人”的骄人成绩。其中,夏同龢成为中国唯一的状元兼留学生,曾得到慈禧太后批准,在紫禁城中骑马前行,荣耀至极。

甲秀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文化宝库。楼内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如清代学者谢石琴所书的“甲秀楼”匾额、明代文人诗碑等。其中,清末贵阳楹联大家刘蕴良的《甲秀楼长联》最为著名,与昆明大观楼长联、成都望江楼长联并称为中国名胜古迹三大长联。

04

保护与传承: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2006年,甲秀楼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次修缮和保护,现已成为贵阳市的重要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夜晚,甲秀楼灯火璀璨,流光溢彩,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

甲秀楼不仅是贵阳的地标,更是贵州文化的象征。它见证了贵阳从明代至今的历史变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记忆。作为一座集建筑艺术、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珍贵遗产,甲秀楼将继续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