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计算机组成结构—半导体存储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计算机组成结构—半导体存储器

引用
CSDN
1.
https://blog.csdn.net/weixin_74098337/article/details/137507009

半导体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负责存储程序和数据,支撑着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从早期的固定掩模型ROM到现代的闪存技术,半导体存储器经历了巨大的发展。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工作原理和特点,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硬件的工作机制。

半导体存储器主要分为两大类: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RAM是一种可读/写存储器,其特点是存储器的任何一个存储单元的内容都可以随机存取,而且存取时间与存储单元的物理位置无关。计算机系统中的主存都采用这种随机存储器。

RAM按照存储信息的原理不同,又可以分为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和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主存储器主要由DRAM实现,靠近处理器的那一层缓存(Cache)则由SRAM实现,它们都是易失性存储器。ROM是非易失性存储器。

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可以将半导体存储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一个芯片内主要包括了具有记忆功能的存储矩阵、译码驱动电路和读/写电路等。主存中各个存储单元的空间位置,是由一个地址号来表示的;通过地址总线可以给定一个存储单元的地址号,从而根据地址读出或者写入一个存储字。

译码驱动与读/写电路

译码驱动:将地址总线送来的地址信号翻译成对应存储单元的选择信号,该信号在读/写电路的配合下完成对被选中单元的读/写操作。

读/写电路:包括读出放大器和写入电路,用来完成读/写操作。存储芯片通过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与外部连接。地址线和数据总线共同反映了芯片的存储容量。比如,10根地址线,4根数据线,表示芯片的存储容量(单位为位)为:×4=4Kib。

  • 地址线是单向输入的,其位数与芯片存储容量有关。
  • 数据线是双向输入的,其位数与芯片每次可读出或写入的数据位数有关,从而也影响到存储容量。
  • 控制线包括了读/写控制线和片选线。读/写控制线决定芯片进行的具体操作,片选线用来选择芯片。不同的存储芯片的控制线可能是不同的,有的芯片读/写控制线是两根(引脚名称一般是和),有的芯片则读/写共用一根(引脚);片选线一般是一根(引脚或),也有可能是两根。

半导体存储芯片的译码驱动,主要有两种方式:线选法和重合法。

  • 线选法:是用一根字选择线(字线),直接选中一个存储单元的各位。这种方式结构比较简单,不过只适合用于容量不大的存储芯片。
  • 重合法:用两个方向的地址,共同决定选中存储矩阵中的一个存储单元。相比“一维”的线选法,重合法就升级到了“二维”,可以用更少的选择线实现对所有存储单元的选择。

上面是一个采用线选法译码驱动的存储芯片结构示意图。这个芯片有8位地址线和8位数据线,所以有=256个存储字,需要256根字线来实现选中每个存储字。如果采用重合法,则可以使用X、Y两个方向的地址译码器分别对4位地址进行译码,只需要两个方向各16根选择线,就可以直接选中16×16存储矩阵中的每一位。

当然,在这个示例中,如果用重合法实现256个字节(256×8)的存储器,需要使用8片上面结构的芯片,这样一来总的选择线并没有更少。不过如果考虑更大容量的存储器,比如地址线有32位、数据线仍为8位时,则线选法需要根字线;而重合法是需要8片芯片,每片芯片只需×2=根选择线就可以实现。

SRAM

通常把存放一个二进制位的物理器件称为存储元,它是存储器最基本的构件。地址码相同的多个存储元构成一个存储单元。存储单元的集合构成存储体。

静态RAM(Static RAM,SRAM)的存储元是用双稳态触发器(六晶体管MOS)来记忆信息的,因此信息被读出后,它仍保持其原状态而不需要刷新;这种读特性被称为“非破坏性读出”。

上图中,构成了MOS管双稳态触发器基本电路;而、受行地址选择信号控制,、受列地址选择信号控制,它们就像开关,将位线A’、A与数据线连接起来。由这6个MOS管构成了静态RAM的基本单元电路,、则不包含在内,它们是芯片内同一列的各个基本单元电路所共有的。

下面是Intel 2114 RAM芯片的存储矩阵结构示意图。2114芯片有10根地址线,其中6根行地址线、4根列地址线,存储矩阵由64×64个基本单元电路组成,总容量为1Ki×4=4Kib可能你会疑问,这是6根行地址线,4根列地址线,应该是64x16的存储矩阵啊,为什么会是64x64呢。实际上,当行地址线选中,列地址线选中,此时选中的并不是一个存储元,而是4个存储元。比如行地址线0和列地址线0选中的是4个存储元,一次性输出4位。对比之前,相当于,把缺的4根列地址线换成了数据线,当然,这只是便于理解的说法,其实这是“存储器的位扩展”,具体内容我会在下一篇文章阐述。

SRAM使用触发器工作原理存储信息,因此在读出信息后,它仍会保持原来的状态,不需要刷新。不过如果电源掉电,存储的信息就会丢失,所以它属于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

SRAM的存取速度快,但集成度低,功耗较大,价格昂贵,一般用于Cache。

DRAM

动态RAM(Dynamic RAM,DRAM)是利用存储元电路中栅极电容上的电荷来存储信息的。若电容上存有足够多的电荷表示存“1”,电容上无电荷则表示存“0”。

常见的动态RAM基本单元电路有三管式和单管式两种。单管式只需要一个MOS管和一个电容,因此可以极大地提高集成度。

  • 当读取数据时,字线上的高电平使MOS管T导通,如果电容有电荷就会在数据线上产生电流,可以看作“1”;反之如果没有电荷,数据线上就没有电流,看作“0”。进行读操作之后,电容上的电荷就释放掉了,所以必须进行“再生”处理;这种读取方式为破坏性读出。
  • 对于写入操作,同样是字线高电平令T导通,如果数据线上为高电平则对电容充电,存入“1”;如果为低电平则电容放电,存“0”。

可以看到,DRAM的基本存储元可以只使用一个晶体管,所以它比SRAM的密度要高很多。为了进一步提高集成度,DRAM采用地址复用技术,地址信号分行、列两次传送,这样地址线是原来的一半,地址引脚数也可以减少一半,就能够进一步减小芯片的体积。

下面是Intel 4116 RAM芯片的整体结构和存储矩阵示意图。4116芯片的存储矩阵为128×128,共有16K个单管MOS基本单元电路,容量为16K×1位。本来芯片应该有14根地址线,不过为了减少芯片封装的引脚数,地址线只有7根。这就需要将完整的地址信息分成行、列两部分(各自7位),分两次传送。

相对SRAM来说,DRAM具有容易集成、价位低、容量大和功耗低等优点,但DRAM的存取速度比SRAM慢,一般用于大容量的主存系统。

DRAM的刷新

由于电容上的电荷一般只能维持1~2ms,因此即使电源不掉电,信息也会自动消失。为此,必须在2ms内对所有存储单元恢复一次原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再生或者刷新。

刷新的过程,实质上是先将原存信息读出,再由刷新放大器形成原信息并重新写入的再生过程。由于存储单元是被随机访问的,有些存储单元可能一直不会被访问,因此其存储的原信息将会慢慢消失。因此,必须进行定时刷新。一般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动态RAM的全部基本单元必须作一次刷新,这个时间称为刷新周期,也叫再生周期,一般取2ms。

通常有三种刷新方式:集中刷新、分散刷新和异步刷新。

(1)集中刷新

在规定的一个刷新周期内,对全部存储单元集中一段时间进行逐行刷新;刷新时必须停止读/写操作。

例如,我们有一个芯片的存储矩阵为128×128,它的存取周期为0.5μs,刷新周期为2ms(4000个存取周期),那么对它的128行存储单元进行集中刷新需要:

0.5μs×128=64μs

那剩余的1936μs(3872个存取周期)就可以用来读/写或者维持信息。由于在这64μs内无法进行读/写操作,所以这段刷新时间被称为“死时间”,也叫访存“死区”。死时间占据存取周期的比例64μs/2ms×100%=3.2%,称为死时间率。

(2)分散刷新

对每行存储单元的刷新,分散到每个存取周期内完成。这样,每个存储周期就分成了两段:前半段用来读/写或者维持信息,后半段用来刷新。所以:

=+同样以128×128存储矩阵的芯片为例,读/写周期=0.5μs,那么存取周期=1μs。逐行进行刷新,每隔128μs就可以将存储芯片全部刷新一遍。

这样的好处是不存在停止读/写操作的死时间,而且刷新间隔比要求的刷新周期2ms短得多;缺点在于存取周期变长了,使得整个系统速度变慢。

(3)异步刷新

异步刷新是前两种方式的结合,它既可以缩短“死时间”,又能充分利用最大的刷新间隔2ms。

还是之前的例子,对于128×128存储矩阵的芯片,存取周期=0.5μs,可以让它把对128行的刷新平均分配到2ms的刷新周期内。也就是说,每隔2ms÷128≈15.6μs刷新一行,每次刷新的时间还是一个存取周期=0.5μs。

这样一来,2ms内用于刷新的时间仍然是128=64μs,而由于分散到了整个刷新周期内,每次刷新一行只停了一个存取周期;所以对于每行来说,刷新的间隔还是2ms,而“死时间”缩短为0.5μs。

如果将DRAM的刷新安排在CPU对指令的译码阶段,由于这个阶段CPU不会访问存储器,所以这样就完全避免了“死时间”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了机器效率。

DRAM和SRAM的比较

目前,随着DRAM的容量不断扩大,速度不断提高,它的应用要比SRAM更加广泛。DRAM主要用在计算机的主存中,而SRAM通常用于容量不大的高速缓存(Cache)中。

两者的特点可以比较如下:

ROM

ROM(Read Only Memory)最原始的定义是“只读存储器”,一旦写入原始信息后就不能更改。所以ROM通常用来存放固定不变的程序、常数和汉字字库,甚至用于操作系统的固化。它与随机存储器可共同作为主存的一部分,统一构成主存的地址域。

不过随着用户的需要和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更多类型的ROM,让用户拥有了修改数据的能力。

根据制造工艺不同,ROM可分为固定掩模型ROM(MROM)、一次可改写ROM(PROM)、紫外线擦除电可编程ROM(EPROM)、电擦除电可编程ROM(EEPROM)、快擦写(Flash)存储器。

早期只读存储器的存储内容根据用户要求,厂家采用掩模工艺,把原始信息记录在芯片中,一旦制成后无法更改,称为掩模型只读存储器(Masked ROM,MROM)。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只读存储器先后派生出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PROM)以及用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EPROM)。到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闪速存储器(Flash Memory),它具有EEPROM的特点,而速度比EEPROM快得多。

Flash

闪速存储器(闪存,Flash),又称快擦型存储器,是在EEPROM的工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性价比更好、可靠性更高。其主要特点有:

  • 价格便宜、集成度高;
  • 属非易失性存储器,适合长期保存信息;
  • 能快速擦写(电可擦除),写入前必须先擦除,因此写比读要慢。

由于Flash的擦除、重写时间已经非常短,比一般的EEPROM要快得多,所以Flash已经具备了RAM的功能,可以与CPU直接相连。电脑的BIOS程序由于包含了开机后的自检程序和自举装载程序,一般都会固化到主板上的一个ROM芯片中;如今的电脑通常就会用Flash芯片来存放BIOS程序。

Flash可以至少擦写10000次以上,而且是非易失性存储器,所以在需要周期性修改存储信息、并长期保存的场合,它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存储器;比如工控系统、单片机中作为数据采集和存储器件,用于制作U盘和移动硬盘等。

目前随着闪存技术的发展,容量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低,让大容量Flash取代磁盘成为了可能。用闪存技术做成固态硬盘(SSD),可以代替传统的磁盘,速度更快,功耗更低,体积更小。如今很多笔记本电脑中都使用了SSD,使得计算机平均无故障时间大大延长。

SRAM、DRAM和ROM这3种存储器的特点可以总结如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