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这三种常见“逗娃”行为,可能正在伤害孩子
专家提醒:这三种常见“逗娃”行为,可能正在伤害孩子
“你从哪里来的呀?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吗?”
“来,叫阿姨,叫了就给你糖吃!”
“快给叔叔唱首歌,不然就不给你压岁钱!”
这些看似平常的“逗娃”话术,却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曾指出,很多家长只看到了孩子的表面行为,却没有去探究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同样,亲戚们的“逗娃”行为看似无害,实则可能对孩子造成深远的心理伤害。
三种常见的“逗娃”行为
随意亲吻:伤害孩子的安全感
春节期间,亲戚朋友见面,往往会习惯性地亲吻孩子以示亲近。然而,这种看似亲密的行为,却可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不适。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6岁之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随意的亲密行为,尤其是来自陌生人的亲吻和拥抱,会让孩子感到恐慌和不安,从而影响其安全感的建立。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来说,这种未经允许的亲密接触更是一种对个人边界的侵犯,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
无节制投喂:影响身心健康
“来,多吃点,长得胖乎乎的才可爱!”
“吃一块吧,就一块,不会胖的!”
这样的话语,相信很多家长都耳熟能详。春节期间,亲戚们的“投喂”往往让孩子应接不暇。然而,这种看似“关爱”的行为,实则可能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
从生理层面来看,无节制的投喂会导致孩子消化不良、营养过剩,甚至引发肥胖等健康问题。从心理层面来看,这种行为会让孩子产生“吃得多就是好孩子”的错误认知,影响其自我价值感的建立。更严重的是,当孩子拒绝时,往往会遭到指责,这种压力和羞耻感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
强迫表演:伤害自尊心
“来,给叔叔阿姨跳个舞!”
“唱首歌吧,大家都看着你呢!”
在聚会上,这样的要求屡见不鲜。然而,这种强迫孩子表演的行为,可能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喜好,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当他们被迫表演时,可能会感到尴尬、无助,甚至产生自我怀疑。如果表演后得不到预期的正面反馈,还可能遭受冷嘲热讽,这种被忽视和不被尊重的感觉,会深深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如何正确应对“逗娃”行为
面对这些不当的“逗娃”行为,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
明确拒绝:当亲戚有不当行为时,家长要勇敢地说“不”。礼貌但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保护孩子的权益。
提前预防:在聚会前,可以提前与其他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共同抵制不当的逗娃行为。
转移注意力:当遇到难以拒绝的情况时,可以通过转移话题或注意力的方式,巧妙地避开敏感问题。
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孩子学会说“不”,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有权拒绝不喜欢的行为。
提供替代活动:组织一些适合孩子的集体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互动,而不是被动接受大人的“逗弄”。
结语
李跃儿曾说:“教育者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对被霸凌的孩子,老师和家长要教他们勇敢地保护自己,敢于寻求大人的帮助。对霸凌的孩子,要找到他们这样做的原因。”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处理亲戚的不当逗娃行为。我们不仅要保护孩子免受伤害,更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良的社交习惯,让孩子们在一个健康、尊重、理解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友好、安全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的童年充满真正的快乐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