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关:千年古韵的文化瑰宝
剑门关:千年古韵的文化瑰宝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南15千米处,剑门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剑门关隘口形成于白垩纪,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处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关隘。
历史沿革
剑门关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时,见大小剑山之间有阁道三十里,又见大剑山中断处壁高千仞,天开一线,便在此垒石为关,以为屏障,称剑阁,又称剑阁关。后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
唐朝以后,开始改称为剑门关。原古关城楼是三层翘角式箭楼,阁楼正中悬一横匾,书“天下雄关”,顶楼正中的匾额题有“雄关天堑”。这座历经千余年的雄伟古关楼,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
1992年在关口川陕公路东侧修建了关楼。2006年2月,关楼被大火烧成灰烬。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关楼,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
军事地位
剑门关是入蜀咽喉、军事重镇,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700多年以来剑门关楼屡建屡毁,又屡毁屡建。
在历史上,广元地区曾是三国时期的战场之一。公元263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与魏国大将邓艾在广元地区的剑门关展开了一场激战,史称“剑阁之战”。这场战役对三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广元地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争遗址。
文化内涵
剑门关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历代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等都曾留下赞美诗篇,使得剑门关的文化积淀愈发深厚。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白的《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句诗不仅描绘了剑门关的险峻,更成为了剑门关文化的重要象征。
此外,剑门关的建筑特色也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关楼采取三层歇山式结构,飞檐翘角,气势雄伟。门正中,镶嵌“剑阁”二字。上筑堞垛,居高临下,供瞭望射击。向北两边石墙,刻有楹联。古道穿过关门通向峡谷。二层关楼,高大宏敞,四周通廊。正中悬挂“天下雄关”木匾。顶楼阁檐正中,悬“雄关天堑”匾额。楼阁中空,四面窗棂。关门内置傍壁级道,可登顶阁。
旅游发展
近年来,剑门关的旅游发展迅速。2010年,剑门关被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不仅保留了古关楼、古道等历史遗迹,还开发了猿猱道、鸟道等体验项目,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古蜀道的险峻。
2025年1月,剑门关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拟修建剑门关蜀道大酒店项目》的议案,计划投资4.97亿元,建设剑门关蜀道大酒店,进一步提升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剑门关不仅是自然的奇迹,更是历史的见证。它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今天,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剑门关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让这份千年古韵得以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