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AI脱衣黑科技,你的隐私如何保?
防范AI脱衣黑科技,你的隐私如何保?
近日,一起利用AI“一键去衣”技术伪造淫秽图片的案件引发广泛关注。犯罪嫌疑人白某某利用AI技术伪造近7000张裸照,每张以1.5元的价格出售,受害者包括学生、教师等。这起案件再次敲响了AI技术滥用的警钟,引发了社会对个人隐私和法律边界问题的深度思考。
技术原理:生成对抗网络的双刃剑
AI脱衣技术的核心是生成对抗网络(GAN)。这种技术通过两个神经网络——生成器和判别器——相互博弈,生成高逼真度的模拟图像。生成器负责创建逼真的图像,而判别器则负责判断这些图像的真假。经过大量训练,模型可以生成栩栩如生的图像,包括去除人物衣物的效果。
这种技术本身并不复杂,但其实现需要大量的标注数据和计算资源。开发者通常利用大量图库数据进行训练,以便AI能够“学习”不同衣物的形态及其在人体上的分布。在此基础上,软件可以推断出衣物之下的人体轮廓,并生成相应的图片。
滥用案例:从个人隐私到社会风险
AI脱衣技术的滥用案例屡见不鲜,不仅侵犯个人隐私,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风险。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不法分子利用该技术制作虚假的不雅内容,对受害者进行诽谤和侮辱。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受害者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更令人担忧的是,AI脱衣技术还被用于政治领域,通过伪造政治人物的言论和形象,试图干预选举和舆论,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在实际案例中,不法分子通过一键脱衣技术制作了大量裸照,并在网络上低价出售。这些裸照的受害者包括了学生、教师、网红和明星等各种身份的女性。她们的照片被不法分子利用技术进行滥用,不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网络暴力、诈骗等。
法律规制:构建技术伦理边界
面对AI脱衣技术的滥用,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监管。2022年11月25日,国家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提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损害国家形象、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经济和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活动。
2023年7月,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给出较为详尽的规定,其中包括技术发展与治理、服务规范等。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梁指出,首先要对人工智能应用违法的侵权主体进行明确划分;其次要对人工智能应用违法责任(后果)分担机制进行构建;再次,在综合考虑法理及社会利益的基础之上进行科学立法,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应用相关法律体系,推动技术研究及科学发展,加强监督监管机制。
综合防范:技术、法律与教育三管齐下
应对AI脱衣技术的滥用,需要构建一个综合性的防范体系:
技术检测:开发针对深度伪造内容的检测技术,通过分析图像或视频中的时空连续性、纹理特征、底层噪声等细节,来识别出被伪造的内容。
法律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滥用问题。
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AI技术的认识和警惕性,增强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北京德翔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希提醒,“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除法律规定的如新闻报道等合理使用情况外,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AI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展现了科技的神奇魅力,也暴露出了潜在的巨大风险。面对技术带来的新挑战,我们需要法律法规的完善、技术伦理的培训,同时也需全社会共同参与,确保技术发展与社会价值观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