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港湿地申遗成功:河北首张世界自然遗产名片
南大港湿地申遗成功:河北首张世界自然遗产名片
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北沧州南大港湿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河北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也是中国第15项世界自然遗产。
独特的生态价值
南大港湿地坐落于渤海湾西部,总面积达7500公顷,属于典型的滨海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这里拥有环渤海生态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科研价值。保护区现有鸟类271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52种。
这片湿地的形成经历了数千年自然演变。据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研究显示,约3500年前,由于全球气候变冷和东亚夏季风减弱,渤海湾西部地区的植被盖度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河流输沙能力增强,最终在海岸处沉积形成了南大港湿地。
艰辛的申遗之路
南大港湿地的申遗之路始于2020年。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5处提名地之一,它与上海崇明东滩、山东东营黄河口、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和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共同参与申报。这一过程不仅需要详实的科学数据支持,还需要充分展示湿地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成效。
显著的保护成效
近年来,南大港湿地的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退养还湿、水系连通等措施,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据统计,每年经由保护区的旅鸟种类达152种,在迁徙季节,每隔5—10天就会更替一批不同的种类及群体。
在生态监测方面,南大港湿地采用了先进的智能识别、无人机、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鸟类进行不打扰的保护与监测。这些数据为科学保护提供了高效、精准的支持。
未来的展望
南大港湿地的成功申遗,不仅是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的重要里程碑,也将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候鸟提供更加稳定和安全的栖息环境。作为河北省世界自然遗产的第一张名片,它将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