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拜年新姿势:古人的“贺卡+诗词”组合拳
春节拜年新姿势:古人的“贺卡+诗词”组合拳
春节前夕,你是否还在为准备拜年词而发愁?不妨学学古人,用一张精美的贺卡配上一首应景的诗词,既省去了千篇一律的祝福语,又能展现你的文化品味。让我们一起看看古人都有哪些独特的拜年方式吧!
从“谒”到“贺帖”:古人拜年贴的演变史
在古代,人们也有类似今天贺卡的拜年贴。这种拜年贴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谒”。《仪礼·士相见礼》中记载:“某也愿见,无由达,某子以命命某见。”意思是说,我一直想来拜访您,但苦于没有途径,如今某位先生传达您的意思,命我前来拜见。
战国时期,由于游士、说客群体日渐扩大,递交实体的“谒”成为重要的社交礼仪。东汉后期,文人清议之风盛行,“刺”成为流行的社交工具。魏晋时期,“爵里刺”最为流行,与当时注重门第出身的社会环境相符合。
南梁前后,随着改良造纸术的推广,用纸制作的“名纸”逐渐兴起。南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记载道:“梁何思澄终日造谒,每宿昔作名纸一束,晓便命驾,朝贤无不悉狎,盖名纸始见于此。”
到了宋代,由一般类型的名帖又分化出了在一年的几个重大节日中专用以拜年贺节的“贺帖”,其中用于祝贺春节的贺年帖尤为常见。贺年帖通常是由祝贺人在自己的名帖上书写被祝贺人的姓名字号,并附有一些对新春的祝福语和贺词,再交由弟子或仆人,将贺年帖送到被祝贺人的家里。
明代以后,过年互赠贺年帖已经成为民间通行的一种习俗,一般用长约3寸、宽约2寸的笺纸(多用适合冬日节日氛围的梅花笺)裁制成贺年帖,笺纸的中间部分写有一些简单的贺词,被祝贺者和祝贺者的姓名分别写于笺的右上方和左下方,时称“片子”“贺叶”。
清代以后,市面上出售的贺年帖不再选用白纸制作,而开始普遍通用红色硬纸,因为红色有喜庆、吉祥之意,当时的人们称之为“红单”。这些贺年帖上面印有“吉祥如意”等祝福语,装帧精美,有的贺年帖还搭配精致的包装锦盒(称为“拜盒”)出售,祝贺者只需在贺年帖上填写被祝贺者的姓名和自己的姓名即可,与今天的贺卡已经十分相似。
古人拜年时的诗词文化
除了拜年贴,古人在春节期间还会用诗词来表达祝福。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文学才华,更寄托了他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
唐代诗人无可的《新年》中写道:“紫阁未归日,青门又见春。”描绘了新春到来时的喜悦心情。宋代诗人赵长卿的《探春令·早春》中则写道:“愿新春已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直接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明代诗人陈宪章的《新年田家》中写道:“古田同井今同村,同坐杯盘到子孙。合是田家爱元日,白头拄杖拜人门。”描绘了农村春节期间的热闹景象。清代诗人叶燮的《迎春》中则写道:“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展现了城市春节期间的繁华景象。
古人拜年贴的具体使用场景
南宋人张世南在《游宦纪闻》中记录了他曾经收藏的北宋元祐年间“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lěi)、晁补之所用过的四件名帖的“石本墨迹”,其中秦观的名帖上书:“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敬贺正旦就是恭贺新春,这是秦观向一个字子允的人拜年所用的贺帖。
比张世南时代稍晚的周密在《癸辛杂识》中写道:“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佥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说明当时人们普遍认可将贺年帖作为庆贺新春的重要手段。该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余表舅吴四丈,性滑稽,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漫取视之,类皆亲故。于是酌之以酒,阴以己刺尽易之。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吴刺也。”故事中的吴四丈没有仆人可以送帖,于是将沈家仆人所带的节日贺帖全部偷偷换成自己的。
受帖者如果不想频繁开门接收亲友的贺年帖,也可以在门上贴一个袋子,上面写“请留尊柬”“接福”“代僮”等字样,送帖的仆人只要把贺帖塞进纸袋即可。这样双方互不见面,只交换贺年帖的情况,古人称之为“飞帖”。
古今拜年方式的对比与传承
对比古今拜年方式,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异同。古人用拜年贴和诗词表达祝福,既简洁又富有文化内涵。而现代人则更多依赖电子设备,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发送祝福。虽然现代方式更便捷,但往往缺乏古人的那份仪式感和文化韵味。
然而,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其持久的生命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关注传统节日和文化习俗。比如,春节期间,一些年轻人会选择亲手制作贺卡,或者用毛笔书写春联和福字,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不妨让我们慢下来,学习古人的智慧,用一张精美的贺卡配上一首应景的诗词,为亲朋好友送去别具一格的新春祝福。这不仅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