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拜年手势抱拳应该哪只手在上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拜年手势抱拳应该哪只手在上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zupu.cn/daodu/bnssbqygnzszs

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拜年时的抱拳礼是一个常见的场景。但是,你是否知道正确的抱拳姿势应该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讲究?本文将为你详细解答。

传统礼仪中的性别差异

拜年手势在用抱拳礼节作揖的时候从传统角度来讲具体是那只手在上面是男女有别的。标准的男子作揖抱拳手势应该是右手成拳,左手在上包住,所以男性拜年抱拳手势应该是左手在上,而女性则相反,往往不抱拳,只压手。这和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传统习俗有很大关系。如果抱拳姿势错了,那可是闹笑话了。

抱拳礼的历史渊源

从"作揖"抱拳行礼的古代传统礼节来看,本来是汉族的传统见面礼。在同样是"作揖"抱拳还有这"拱手礼"和"抱拳礼"两种形式,而男子左手在上主要还是因为从以前历史中的民俗观念来理解,右手往往是攻击手,包住之后以示善意。

从"揖"来来,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早在周代之前就已经存在。据《周礼·秋官司仪》记载,在古代早期的时候,按照双方的地位和关系还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的区分。

相关习俗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里,天地哺育着我们众生,祭天,是华夏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仪式,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在古代,祭天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通过这种形式祈求上天庇佑。

古代拜年习俗中有一种"飞帖"拜年的方式。宋代久居京城的孟元老对此有详细记载。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过年的由来:在中国最热闹的节日莫过于过年了,但是过年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过年的习俗又是怎么形成的?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常一样准备闯进村子里作恶时,突然传来一阵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年"兽吓得浑身战栗,不敢向前。原来,老人在村子里贴红对联,穿红衣,放鞭炮,"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最后终于被吓跑了。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最后形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逢年过节更是老百姓向祖先尽孝道的日子。每逢春节,无论平时如何忙碌,回家和家人一起过年都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扫墓和祭祖一直是春节的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习俗最早要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因为各地风俗习惯不同,祭祖的过程也有差异。今天阿族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中国部分省份各具特色的春节祭祖习俗。陕西除夕当天早上,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到了下午,家中的男人要到祖坟前去请先人。由族中长子领头,在坟前先从高位祖先请起,依辈分大小将祖先一一请全了才能回家。除夕晚上,在家中先人牌位前摆上酒菜,点上红烛,全家人按辈分高低顺序磕头祭拜。祭拜完毕后,将酒菜撤下,一家人围坐吃团圆饭。

春节为什么要拜年?春节拜年是中国习俗之一,通常是一家人去亲戚家串门,带着水果礼品去亲戚家联络感情,表达祝福。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吉善行的官位是怎么来的?见着士大夫打扮的便磕头作揖,还真磕出个官位来。吉善行,字子敬,号石田,明朝人。他谋官不得,见着士大夫打扮的便磕头作揖,还真磕出个官位来。明宪宗成化年间,吉善行在京城做小吏,因见一官员骑马经过,便跪地磕头。那官员下马询问,得知他是吏部小吏,便问他为何如此。吉善行回答说:"我见大人骑马经过,以为是贵人,故行此礼。"那官员见他如此谦恭,便问他有何要求。吉善行说:"我只求一官半职,以养家糊口。"那官员便推荐他做了户部主事。吉善行感激涕零,从此更加勤勉工作,终成一代名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