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查重处守护“天下粮仓”:《食品安全法》为粮油安全保驾护航
严查重处守护“天下粮仓”:《食品安全法》为粮油安全保驾护航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期,一则关于中储粮运输问题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一些罐车在运输食用油后未经清洗就直接运输化工油,这种混装行为可能导致食用油被污染,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企业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漏洞,更凸显了加强《食品安全法》执行力度的紧迫性。
《食品安全法》为粮油安全保驾护航
为确保老百姓餐桌上的安全,国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条例。最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要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
在风险监测方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需会同同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部门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会商机制,定期分析风险监测数据,及时研判食品安全风险。一旦发现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必须立即通知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停售、召回等措施。
在标准制定方面,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并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地方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要求。
在生产经营环节,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的有效期为5年,企业需要定期接受监督检查。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如实记录并保存进货查验、出厂检验、食品销售等信息,确保食品可追溯。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的食品安全工作全面负责,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则需协助做好相关管理工作。
多重保障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指出,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粮食储备体系,涵盖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社会储备等多个层次。目前,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小麦、稻谷库存量能够满足全国人民1年以上口粮消费需求。
在应急保障方面,全国已形成省、市、县三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体系,建立了1200多个国家级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点,实行库存、价格、销售等粮油市场信息日监测日报告制度。目前,全国有粮食应急储运企业5100余家、应急加工企业6900余家、应急配送中心3900余家、应急供应网点5.9万余个,完全能够满足应急需要。
为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我国通过健全制度机制、强化风险监测、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标准体系等手段,不断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水平。2023年,全国共采集检验样品8万份,获得数据100万个,质量检验能力显著提升。同时,通过制修订小麦、大豆、高标准粮仓建设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粮食全链条标准体系。
严查重处守护“天下粮仓”
针对中储粮运输问题等典型案例,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了粮食流通监管“铁拳行动”,严厉打击粮食领域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充分利用信息化监管手段,实现政策性粮食全链条实时在线监管。同时,建立跨部门联合检查制度,推进违法线索互联、执法标准互通、处罚结果互认,探索开展联合惩戒。
为提高库存监管效能,国家综合运用视频抽查、交叉检查、信息化监管等手段,提高监管的穿透性和精准性。同时,畅通12325热线投诉举报渠道,保持执法办案高压态势。通过这些措施,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科学检测为食品安全把关
为确保粮油产品质量,国家建立了完善的检验检测体系。例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油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可对原粮、油料及相关农产品进行检测,检测项目涵盖营养成分、有害元素、毒素、农药残留等。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中心则拥有6000平方米实验室,配备600余套仪器设备,能够为各类粮油食品提供科学严谨的检测服务。
共同守护食品安全
尽管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中储粮运输问题等案例也提醒我们,食品安全监管仍需常抓不懈。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更需要企业自觉履行主体责任,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监督。
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应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粮油产品,关注产品标签和检测报告,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只有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合力,才能真正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