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棚沟绿色旅游:郑敬凯与陈平安的生态守护之路
毕棚沟绿色旅游:郑敬凯与陈平安的生态守护之路
“一条破马路,三个烂钢棚”,这是18年前毕棚沟景区的真实写照。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年接待游客破百万人次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川西小瑞士”。这一巨大转变,离不开两个人的共同努力——香港冠忠巴士集团执行董事郑敬凯和理县原县长陈平安。
从“破马路”到4A景区:一段跨越18年的奋斗史
2000年,郑敬凯第一次踏上毕棚沟这片土地时,就被这里的美景所震撼。“感觉自己到了欧洲”,这个印象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6年间,他反复被毕棚沟的美景所吸引,同时也看到了毕棚沟的发展潜力,便想要让这份美景让全世界的人看到。
而早在1996年,时任理县县长的陈平安就已开始为这片土地的未来谋划。当时国家号召退耕还林,原本可以依靠伐木、放牧维持生计的老百姓,失去了谋生的手段。陈平安经过考察发现,理县要想发展可以依靠水电和旅游业,但当时全国的旅游业还不发达,很多人不看好他的想法。在理县任职的5年,他30多次带着有关部门领导考察毕棚沟,4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2009年,两人相逢在毕棚沟,一个是热爱家乡的山水秘境守护者,一个是远道而来的生态文明践行者,他们目标一致,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奋斗之旅。
“以保护的心态去欣赏世界山水”
在景区开发过程中,郑敬凯和陈平安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他们认为毕棚沟是大自然的礼物,一定要尊重保持它的生态性、自然性,不要加入太多的人工痕迹。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景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每年进行生态修复工作
- 严格控制人工痕迹,保持自然景观
- 实行“预约、错峰、限流”措施,避免过度开发
- 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服务意识,倡导文明旅游
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舒适、安全的游览体验。
从单一观光到多元化旅游目的地
现在的毕棚沟,已经从单纯的自然观光景区,发展成为集生态旅游、科普旅游、体育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 温泉酒店:提供养生度假服务
- 歌舞表演、露天音乐会:丰富游客文化体验
- 体育项目:满足户外运动爱好者需求
- 科普教育:开展自然生态知识普及活动
2024年12月,毕棚沟成功举办第七届冰雪温泉节,进一步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未来展望: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毕棚沟旅游景区将紧跟理县“一廊四片一环四景”的发展思路,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进一步抓好品牌塑造,全面推动景区创新发展,实现景区基础升级、环境升级、业态升级、产品升级、服务升级,逐步实现多元化、品牌化、国际化,全力把毕棚沟打造成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在央视《时代先锋》节目的访谈中,主持人董倩感慨道:“其实我们应当检思自己,在欣赏大自然的时候也应当最大程度地去保护它,这是为了未来更多的人能够更好地欣赏到它。”这番话,正是郑敬凯和陈平安一直以来的坚持和信念。
毕棚沟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游客数量的增长上,更在于它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提供了一个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共生的典范。正如郑敬凯所说:“保护好一草一木,就是保护金山银山。”毕棚沟的故事,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