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热映:英歌舞背后的潮汕文化传承
《暴风》热映:英歌舞背后的潮汕文化传承
电影《暴风》近期热映,其中融入的潮汕英歌舞元素引起了广泛讨论。英歌舞作为一种起源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梁山好汉英勇的形象。近年来,随着影视业的发展,英歌舞不仅出现在多部影视作品中,还成为剧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更多观众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电影的传播,英歌舞的文化价值得以进一步推广,也激发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英歌舞的历史渊源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普宁、揭阳、惠来、潮阳、陆丰及福建漳州等地区的一种糅合南派武术、戏剧等地方艺术为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中国香港和泰国等地也流行。英歌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较少文字记载,有籍可考的历史不过四五百年,其源头有许多不同版本。潮汕地区英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潮汕地区英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歌舞的由来还有另外的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及时雨说”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还有另一种是“秧歌说”。“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汕方言中与“英”字相近,在民间辗转流传,久而久之便转化为“英歌”。
英歌舞的由来还有另外的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及时雨说”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还有另一种是“秧歌说”。“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汕方言中与“英”字相近,在民间辗转流传,久而久之便转化为“英歌”。
英歌舞的艺术特色
英歌舞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展现了潮汕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这种表演形式不仅体现了潮汕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威武雄壮和勇往直前的民族气节。
英歌舞的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脸谱妆容:英歌队一般设有两领舞者,分别为红面红须的“头槌”,多装扮为秦明或关胜;黑面黑须的“二槌”,装扮成李逵。另外“舞蛇者”为时迁,主要是协助指挥引舞。有些可能还有“三槌”鲁智深,“四槌”武松。司鼓的扮演者一般为宋江或林冲,这是脸谱最常见的。此外有些英歌队还有举号令旗的公孙胜,这些角色比较固定,也为观众熟悉。其他就不太固定,但一般有顾大嫂、孙二娘、史进、解珍、解宝、杜迁、宋万、孔明、孔亮、李应、邹渊、邹润、刘唐、杨雄、凌振、张顺、燕青、王矮虎、孙新、张青、花荣、杨志、穆弘、雷横、范瑞、柴进、呼延灼等。
服饰道具:英歌舞的服饰道具也极具特色。舞者通常身着古代武士装束,手持英歌槌,头戴英雄帽,脚蹬战靴,整体造型威武雄壮。这些服饰道具不仅增添了表演的视觉效果,也体现了英歌舞与梁山好汉故事的紧密联系。
音乐乐器:英歌舞的音乐伴奏以锣鼓为主,配以唢呐、钹等乐器。强烈的节奏感和激昂的旋律,为表演营造了热烈的氛围。舞者随着音乐节奏变化,展现出不同的步伐和动作,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力。
动作方面:英歌舞的动作特点鲜明,以刚劲有力、节奏强烈为主要特征。舞者手持英歌槌,上下翻飞,相互击打,展现出南派武术的精髓。同时,舞步灵活多变,既有整齐划一的队形变化,也有个人技巧的展示,充分体现了潮汕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英歌舞的当代传承
近年来,英歌舞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呈现出新的活力。2006年,英歌舞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为英歌舞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和表演英歌舞,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4年12月14日至15日,大型民族舞剧《英歌》在广州大剧院公演,将潮汕地区传统的民间英歌舞赋予时代“精气神”,让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独具匠心的舞台演绎和艺术呈现,传播到五湖四海。
舞剧《英歌》未演先火——该剧公演一票难求,开票不久售罄,在行业内外引起极大关注。据悉,《英歌》2025年还将在全国巡演60场。
怎样打造好岭南文化IP,把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采访《英歌》主创,听他们讲述创作背后的思考。
“锣鼓响起,谁人来召唤……”12月14日~15日,《英歌》在广州大剧院公演,将潮汕地区传统的民间英歌舞赋予时代“精气神”,让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独具匠心的舞台演绎和艺术呈现,传播到五湖四海。
原创舞剧《英歌》未演先火——该剧公演一票难求,开票不久售罄,在行业内外引起极大关注。据悉,《英歌》2025年还将在全国巡演60场。
“中华战舞”为什么这么火?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经理、该剧艺术总监史前进认为,英歌舞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英歌》爆火背后有很多因素。“首先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岭南文化的深厚人文底蕴,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同时,广州务实、包容、进取的城市特质,为文艺创造了无限可能。舞剧《英歌》不仅呈现传统文化,更是通过舞台创新吸引年轻观众,并结合了岭南文化和现代审美需求,契合年轻人的兴趣和好奇心。”
奇幻色彩 多维空间讲述家国情怀
“英歌舞在这几年非常火爆。如何把英歌舞搬上舞台,是我们长久以来一直思考和努力攻破的过程。”该剧总编导钱鑫、王思思对记者说,主创必须着力提炼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以及深刻的人文意义,经过长时间的采风、调研,舞剧《英歌》最终确定了创作方向,就是试图为观众呈现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和民族情怀。“就像漂洋过海的潮汕人,不管漂泊得多远,心中始终怀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英歌》的故事充满了奇幻色彩。广州歌舞剧院总经理、舞剧《英歌》制作人张毅介绍道:“剧中三个主要人物,一个是潮汕父亲,新婚不久,背井离乡,远赴南洋,后来音信中断,再也没有归来。他的妻子林巧儿含辛茹苦把儿子陈心远抚养成人。儿子无意中被父亲留下的英歌槌所牵引,进入了奇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知道了父亲不为人知的故事,终于明白了父亲的大情大义,感悟传承英歌之所在。最后,儿子回到了现实世界,把父亲最后一封未能寄出的侨批(信件)带回,了却母亲对父亲无尽的思念之情。”
“这部舞剧的结构不是线性叙事,它由多维度空间叙事所构成。”钱鑫、王思思说,“希望观众在观剧过程中能够将这些记忆碎片、情感碎片、叙事碎片以及艺术表达碎片,一片一片拼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英歌》艺术总监史前进也表示,这部剧能够吸引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因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都能在这部剧中找到与自己情感共鸣的部分。年轻人能感受到传统文化通过现代舞台剧的形式带来的新鲜感,而年长者则能从中找到他们的乡愁和对家乡文化的认同。”
深度
怎么打造好岭南文化IP
深入挖掘
找到本土文化的优势和特色
从“守护”到“创新”,在传统文化热潮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重新焕发新生。此前,舞剧《醒·狮》《龙·舟》先后跟观众见面,如今,《英歌》公演,七年间创作的这三部作品,已成为广州歌舞剧院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部曲”。这些作品不仅呈现岭南文化的精髓,也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让更多人看到传统艺术在当代舞台上的无限可能。
“2017年策划第一部舞剧《醒·狮》,当时就觉得,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搬到舞台上,难点在于醒狮这个IP观众太熟悉了,要是做成舞剧的形式,大家接不接受?”史前进告诉记者,《醒·狮》经过五年策划,三年打磨和一轮轮的演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之后才确定了立足岭南非遗这个创作方向。“作为广州的专业文艺院团,我们深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从《醒·狮》《龙·舟》到《英歌》,我们扎根深厚的岭南文化,把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传承创新中展现,为广州文化高质量发展助力——我觉得这是文艺院团应该要做的事情。”
“南粤大地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岭南文化,有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和雷州文化。其中醒狮、龙舟、南拳和西关风情属于典型的广府文化。”广州歌舞剧院总经理、舞剧《英歌》制作人张毅表示,广州歌舞剧院深入挖掘岭南文化元素,把岭南地区三大非遗IP——醒狮、龙舟与英歌牢牢抓住,找到了本土文化中的优势和特色。“岭南文化非常丰富,我们在岭南这片土地上深耕,以后再尝试演绎更多文化。”
融合创新
既感到亲切又耳目一新
艺术创作需要不断寻求新的亮点和突破点。《英歌》以英歌为核心,巧妙地将传统英歌舞、非遗元素与现代舞台艺术手法相结合,不仅保留了英歌舞的原始韵味,更赋予其新的时代感和审美价值。除英歌舞外,潮汕少男少女的成年礼“出花园”、闻名遐迩的木雕、铁枝木偶、牛肉丸、潮州油纸灯笼等,都有机融入剧情,展现丰富、多面的中华文化。
“在《英歌》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希望《英歌》能够做到既保留传统的文化元素,又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冲击。例如,英歌舞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历经岁月洗礼,深深植根于民众的生活之中。我们通过巧妙的舞台设计、艺术创作和情感表达,让传统民间艺术在舞台上得以重新定义和升华,力求通过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与意义,让观众既感到亲切,又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艺术总监史前进说。
《英歌》创排期间,广州歌舞剧院同步创作拍摄同名主题歌、纪录片等,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全方位打造舞剧《英歌》IP,并推动2025年全国巡演。据悉,《英歌》2025年将在全国巡演60场,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出发。
英歌舞的未来展望
英歌舞作为潮汕地区的重要文化符号,其影响力正不断扩大。近年来,英歌舞不仅在潮汕地区广泛流行,还通过各种形式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在短视频平台上,英歌舞以其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同时,越来越多的游客专程来到潮汕地区,只为现场感受英歌舞的魅力,这充分说明了英歌舞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精神能够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直抵人心。
在潮汕地区,每个人都以学英歌舞为荣。也许是一代代潮汕人对英歌舞的喜爱,才让这个古老民俗历演不衰、世代流传。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英歌舞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