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通车,深圳中山迎来新机遇!
深中通道通车,深圳中山迎来新机遇!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这条全长24公里的跨海集群工程,将深圳至中山的通行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半小时,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络注入了新的活力。
工程技术创新:世界级超级工程的突破
深中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其技术创新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海底沉管隧道:深中通道的海底隧道部分长约6.8公里,其中沉管段长5公里,由32节钢壳沉管组成,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底沉管隧道。建设团队研发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设计方法,实现了“从0到1”的创新突破。为了确保混凝土填充密实度,项目团队历时4年多研究出了能满足钢壳质量标准的混凝土材料,最终找到了最合适的配比,研发出高流动性自密实混凝土。
深中大桥:作为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深中大桥采用了主跨1666米的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悬索桥方案,桥面高达91米,通航净高76.5米,为世界桥梁之最。面对强台风频发的挑战,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组织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研发出了新型组合气动控制技术,将临界颤振风速提升到88米/秒。
中山大桥:中山大桥桥梁全宽达到46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宽的整幅跨海斜拉桥。钢箱梁标准节段长18米,重量相当于300辆小轿车。中铁大桥院设计团队创新采用“超宽钢箱梁设计”“超宽钢箱梁架设”等技术,成功解决了主梁架设大变形等技术难题。
交通改善:珠江口两岸的全新捷径
深中通道的通车,不仅大大缩短了深圳与中山之间的通行时间,更优化了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络。湛江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分析,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湛江通往深圳无须再绕行频繁拥堵的虎门大桥,湛江与深圳的公路通达时间,将从以前的5个半小时缩短至4个小时左右。深中通道建成后,将形成湛江东向连接大湾区的多通道格局,为湛江全面加强与珠三角东岸城市联系、深度融入大湾区建设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有力促进大湾区产业向西有序转移,带动湛江文旅、服务深圳相关产业发展。
作为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黄金通道,以及粤西地区通往珠江东岸和粤东地区的便捷通道,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预计可将中山、珠海、江门及粤西等地通往深圳、粤东地区的过江时间从以前的2个小时缩短至20分钟左右,极大缩短珠江东西两岸的交通时空距离,不仅将改写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布局,还将改善粤西地区向东的交通格局。
区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新引擎
深中通道的通车,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中山、江门等珠江西岸城市虽经济体量相对小,但在土地、人力、住房等成本上拥有后发优势。若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可与深圳趋同,深圳产业的“外溢”效应将远超“虹吸”。
深中通道的开通,不仅便利了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破圈”流动,也加速了城市之间的产业协作与竞争。郭万达认为,四个点位肩负的功能不一,如前海、河套侧重对港合作,横琴侧重对澳,但都承担着制度创新、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压力测试场”功能。未来,四平台创新经验的借鉴、协同和超越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社会影响:建设者智慧与民众福祉的完美融合
深中通道的建设过程凝聚了无数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从2016年12月25日深圳机场互通立交先行工程动工,到2024年6月30日正式通车,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例如,测控团队在建立首级控制网时,经常在艰苦的野外环境中工作,甚至面临眼镜蛇等危险。最终,他们成功建立了符合国家B级GNSS控制网和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的控制网。
深中通道的通车,不仅改善了交通状况,更为区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深圳与中山之间的通行时间大幅缩短,极大便利了两地居民的出行和交流。同时,深中通道的建设过程体现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展现了“国之重器”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