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与精微绣:春晚舞台上的非遗之美
惠山泥人与精微绣:春晚舞台上的非遗之美
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无锡分会场以其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惊艳了全国观众。在这场视听盛宴中,两件承载着无锡千年文化精髓的非遗瑰宝——惠山泥人和无锡精微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惠山泥人:从民间玩具到艺术珍品
惠山泥人,作为无锡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汉唐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种独特的泥塑艺术,最早起源于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的黑泥,这种泥质细腻、弹性好,非常适合塑形。最初的惠山泥人以“大阿福”为代表,造型圆润可爱,寓意吉祥如意,深受百姓喜爱。
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艺人们通常选用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一公尺以下的黑泥,这种泥质细腻,可塑性强。在塑形过程中,还会加入棉絮或蜂蜜,使泥塑更加坚韧。上色时则采用大红大绿等对比强烈的色彩,辅以吉祥纹样,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代工艺已能用模具批量生产,但泥人的彩绘仍坚持全手工处理,这正是“三分塑七分彩”的传统工艺精髓。
到了清朝中期,惠山泥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随着昆曲和京剧的盛行,手捏戏文类作品开始出现,题材也从传统的阿福阿喜扩展到戏剧人物和小说神仙。这些作品造型写实,形态舒展,往往需要将手、身体、腿等部位分开制作后再组装,工艺十分复杂。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对惠山泥人十分喜爱,慈禧太后的寿诞时也曾收到惠山泥人《蟠桃会》作为贡品。
在2025年春晚舞台上,惠山泥人以全新的面貌亮相。节目中,一对名为“乙长福”和“巳有禧”的泥人吉祥物,以其憨态可掬的形象,成为了晚会的一大亮点。这两个名字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暗含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福。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惠山泥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无锡精微绣:方寸之间的极致工艺
如果说惠山泥人展现了无锡工艺的立体之美,那么无锡精微绣则在方寸之间展现了无与伦比的细腻与精致。作为苏绣的重要发源地,无锡刺绣的历史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在明代,无锡刺绣已作为贡品进献朝廷,到了清末民初,更是在国内外各类赛会上屡获殊荣。
无锡精微绣最显著的特点是卷幅微小、造型精巧、绣技精湛。艺人们能够将一根丝线分成70-80分之一,用极其细腻的针法绣制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场景和文字。与普通双面绣相比,精微绣在用料、用色、用线、用针上都更为讲究,技艺要求也更高。
在2025年春晚无锡分会场中,精微绣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主持人王音棋手持的精微绣团扇,扇面上绣有吴冠中的代表作《怀乡》,将江南水乡的春意盎然展现得淋漓尽致。演员倪妮在摇橹船上手持的精微绣团扇,更是将这一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这些精美的绣品,不仅展现了无锡刺绣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值得一提的是,精微绣的传承人赵红育大师,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不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了双面精微绣技艺,还为无锡刺绣培养了众多后继人才。她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并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为精微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2025年春晚无锡分会场的成功,不仅是对惠山泥人和精微绣这两项非遗瑰宝的展示,更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与歌舞、戏曲等艺术形式的融合,这些传统工艺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既保留了原有的艺术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
在晚会的最后,各行各业的代表手持精微绣团扇,齐唱《新无锡景》,展现了无锡这座城市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精神风貌。惠山泥人和精微绣,这两件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非遗瑰宝,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