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缮赋能乡村旅游,沂水县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本
文物修缮赋能乡村旅游,沂水县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本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揭晓,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赫然在列。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不仅改写了人们对远古人类生活的认知,更为沂水县的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跋山遗址群:重大考古发现
跋山遗址群是对以山东省沂水县跋山遗址为中心的8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总称,其发现和研究已初步构建起沂河上游区域距今10万年至1万年的考古文化序列。
这一重大发现始于2020年7月。当时,由于多日降雨,位于沂水县沂河干流上的跋山水库开闸泄洪,一根象牙意外从沂河岸边被冲刷出来。这历经沧桑的巨物引起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视,工作人员随后联系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到了现场,我们发现地层里除象牙外,还有人类使用的石器。”项目负责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罡说,来到现场,结合地形特点,他立马凭经验判断出这是一处很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沂河一般在每年7月初进入汛期,2021年4月,考古队开展对跋山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工作。
经过连续3个年度的发掘工作,跋山遗址发掘面积225平方米,出土、采集文化遗物4万余件,包括石制品3万件、动物骨骼1万余件,以及少量竹、木质等有机物标本。下文化层集中出土8具古菱齿象下颌及部分骨牙角制品。
对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象牙铲”发掘过程,李罡记忆犹新。2021年5月12日,一名考古队员正在清理跋山遗址一处探沟的下文化层,突然大声呼喊。“文化层中出现了一根象的门齿和一段臼齿。”李罡说。这根门齿较粗的一端横断面看起来平齐规整,像被人工打磨过;在显微镜下观察,断面上的划痕排列呈现出一定规律,意味着这是人类使用过的工具。
后经证实,这件形体硕大、人工打制痕迹明显的象牙质铲形器,为国内首次发现,其所在地层测定为约距今10万年。
水门遗址、水泉峪遗址、沂河头遗址……考古队以跋山遗址为中心扩大调查范围,陆续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以及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遗址80余处,组成庞大的遗址群。从旧石器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可分为4期,前3期以石核—石片技术的发展为标志,第4期则体现出以船形细石核为代表的技术特点,技术传统承前启后,发生了明显的提升。
跋山遗址群地层出土部分石制品四期文化图。
“跋山遗址群中以脉石英为原料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经过与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区同时期相关遗物文化特点的比对,发现具有一致性。”李罡说。
“跋山遗址群的发现和不断扩充,进一步拓展了山东史前遗存的分布范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说,“近5万件石制品与动物化石,揭示了晚更新世华北、华中乃至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传统的一致性,说明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长期连续发展的特点早在旧石器时代便已显现。”
目前,跋山遗址群周围已实施保护围堰加固建设与泄洪道拓宽工程。在多方合力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建成国内第一个旧石器遗址室内考古大型方舱,并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孙波说,发掘和系统调查工作将持续进行,不断提高对跋山遗址群的研究、阐释和利用水平。
大手笔投入,文物保护力度空前
近年来,沂水县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投入资金对多处文物进行修缮。以广陵路改善更新项目为例,该项目总投资4947.49万元,涉及文物本体修缮、房屋拆除修缮改造、加固、立面整治、装饰装修、展陈、消防、强弱电、街道整治、室外配套、景观绿化等工程。
该项目要求投标人在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具有相应的施工能力,且须具备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二级及以上资质。这充分体现了当地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
文物修缮带动乡村旅游
随着文物修缮工作的推进,沂水县的乡村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以跋山遗址群为例,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不仅吸引了大量专家学者前来考察,也成为了普通游客了解远古人类生活的重要窗口。
据统计,2023年中国全域旅游收入约为3.03万亿元,同比增长17.9%。沂水县作为山东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通过文物修缮带动乡村旅游,不仅保护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文化和经济的双赢局面。
未来展望
沂水县通过文物修缮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随着更多文物修缮项目的完成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沂水县的乡村旅游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同时,这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