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带你探秘桂林历史文化
刘三姐带你探秘桂林历史文化
2024年3月20日,广西桂林阳朔县中国漓江山水剧场,一场盛大的庆典活动正在举行。这一天,是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公演20周年的日子。总导演王潮歌与中外游客一同欢聚,共同庆祝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这场演出,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文艺表演,更是一张展现桂林历史文化的金色名片。它将刘三姐的歌、少数民族的情、漓江上的渔火等多种元素创意性糅合,融入桂林瑰丽山水之中,开创了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
刘三姐:广西的“歌仙”
在广西,刘三姐是广为人知的“歌仙”形象,也是一个经典的壮族文化符号。几百年来,广西民间流传了众多版本的刘三姐传说,后来一种比较得到认可的说法是:刘三姐出生在宜州,传歌到桂林,在柳州鱼峰山升仙。
20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风靡大江南北,传扬海内外,脍炙人口的故事、如诗如画的漓江风光、优美动人的音乐等元素结合在一起,使观众沉浸在景美、歌美、人美的场景中,刘三姐的艺术形象也因此成为超越地域文化、跨越历史空间的情感纽带。
《印象·刘三姐》:文旅融合的典范
2003年10月,《印象·刘三姐》试演,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这部由“桂林山水”“刘三姐传说”“张艺谋”这3个具有号召力的品牌强力支撑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360度纯自然、大露天观景舞台和原生态的沉浸式观赏体验,震撼人心,一面世就开启了一个空前的视听传奇。
截至2023年末,《印象·刘三姐》已演出8000多场,累计接待观众约2000万人次。仅2024年春节期间的初三至初八(2月12日至17日),就接待观众近5.3万人次,营业收入近千万元。
这场约600人参加的演出,演员大部分是当地的村民和学生。白天打鱼开餐馆做民宿,晚上成为实景演出的演员。《印象·刘三姐》不仅成为当地的文化旅游名片,更实实在在地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阳朔县木山村的渔民徐全发,45岁那年被张艺谋导演选中,做了《印象·刘三姐》的初代报幕员。曾经贫困的他白天忙自己的生计,晚上参加《印象·刘三姐》演出,有双份收入,家里还盖起了4层小洋楼。徐全发说:“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参加演出这份收入是比较可观的,而且它不影响白天的生产工作。机会好的时候,一个月收入能有1万多块钱。”
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传承与创新
2019年6月,由《印象·刘三姐》园区鼓楼改造升级的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开放运营,成为全国第一座刘三姐文化收藏全门类博物馆。博物馆负责人谢中国表示,今后将使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刘三姐数字博物馆”,让外地观众零距离领略刘三姐文化的独特魅力。
桂林:一座有着数千年聚居历史的城市
桂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已知最早的居民是甑皮岩人,这是一个大约一万年前繁荣的母系社会。该地区后来受到百越人影响,百越人于公元前314年左右定居在漓江附近。
秦朝时期,桂林成为中国第一位皇帝的重要行政中心。此后,它一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贸易和治理中心。郁郁葱葱的山谷和湖南南线沿线的战略位置使其成为农业天堂和贸易枢纽。
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
在汉人到来之前,广西和后来成为桂林的地区是各种不同少数民族的家园,如壮族和瑶族。随着秦军的到来,他们突然受到了皇帝的统治。壮族或多或少愿意适应汉族文化和政治,而瑶族则抵制汉族文化。
广西中东部地区,瑶族人口占多数,成为动乱的温床。整个唐代和宋朝时期,对壮瑶两族采取强制和让步交替的方式。动乱仍在继续,一位壮族首领甚至短暂地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王国。
桂林的民俗文化
桂林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壮族的歌圩节、瑶族的盘王节等传统节日,展现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桂林的夜婚习俗、龙舟赛等民俗活动,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在艺术形式方面,桂剧、彩调剧等地方戏曲,以及各种民间歌舞,都是桂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在本地广受欢迎,还经常在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亮相。
结语
“刘三姐”作为桂林民俗文化的代表人物,以其丰富的民歌和民间传说吸引了众多游客。通过探访桂林的传统习俗、生活文化、民间文学、曲艺文化和建筑文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蕴。从壮族的夜婚风俗到桂剧的独特表演形式,再到桂林米粉和阳朔啤酒鱼的美味佳肴,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韵味。让我们跟随“刘三姐”的脚步,一起探索桂林的历史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