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音乐版权归属:法律困境与突破
AI生成音乐版权归属:法律困境与突破
2024年1月,中国首例AI生成图片著作权侵权案判决生效。原告李昀锴使用Stable Diffusion模型生成的图片被侵权后,起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法院最终认定李昀锴的图片具备“独创性”,符合作品的定义,属于美术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这一判决不仅为AI生成内容的版权保护开创了先例,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AI音乐版权归属问题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法律现状:模糊地带亟待厘清
目前,我国《著作权法》尚未对AI生成作品的版权归属作出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一原则在AI音乐创作领域引发了诸多争议。AI生成的音乐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AI在创作过程中是被视为作者还是工具?这些问题都亟待法律给出明确答案。
广东省政协委员陈筱棠在今年广东省两会上提出《关于应对人工智能在音乐领域的运用日益广泛,出台音乐领域版权保护相关规定的建议》。她建议明确版权保护范围,规范AI使用行为,并确立版权归属原则。这表明,AI音乐版权归属问题已经引起了立法部门的重视,相关立法工作有望加速推进。
案例分析:司法实践中的探索
虽然我国尚未有直接针对AI音乐版权归属的判例,但通过其他类型的AI生成内容侵权案件,我们可以窥见法院在处理此类问题时的考量因素。
在前述AI生成图片著作权侵权案中,法院判决指出:“人们利用人工智能模型生成图片时,不存在两个主体之间确定创作者的问题,本质上,仍然是人利用工具进行创作,即整个创作过程中进行智力投入的是人而非人工智能模型。”这一判决明确了AI在创作过程中的工具属性,为后续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AI声音侵权案中,法院同样强调了AI生成内容的可识别性特征。原告殷女士因其声音被AI技术模仿并商业化使用而获得胜诉。法院判决被告公司未经原告同意使用其声音构成侵权,需向殷女士赔偿经济损失25万元并赔礼道歉。这一案例进一步强化了AI生成内容的版权保护地位。
专家观点:理论层面的探讨
从理论层面来看,AI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决定版权归属的关键因素。专家普遍认为,AI在创作过程中仅起到工具作用,其生成的内容需要经过人类的智力加工才能成为受保护的作品。
北京乾坤律师事务所的王兴律师指出,AI生成作品的版权归属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开发者的创作意图、使用者的实质性修改以及作品的独创性要求。如果AI生成的音乐作品体现了开发者的创作意图和个性特征,那么著作权可能归属于开发者;如果使用者对AI生成的音乐作品进行了实质性的修改或创作,那么使用者也可能成为著作权的共同所有人。
国际视角:不同国家的处理方式
在国际上,不同国家对AI生成作品的版权归属问题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美国版权局在“合理使用索引”中对各要素进行说明:并不是说非营利教育或非商业性使用就是公平,商业性使用就是不公平,法院将权衡使用目的、性质及其他要素;“变革性/转换性使用”(transformative uses)更有可能被认为是公平;具创造力和想像力的作品比事实作品(技术文章或新闻项目)更不易得到合理使用的支持;使用作品的数量虽是合理使用的考量因素,但主要看是否选择使用作品的重要部分或核心;未经许可使用原创作品是否变得普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损害了作品当前市场、未来市场。
英国《1988年版权、外观设计和专利法》第28A条规定,临时、短暂复制文艺作品,这种复制是网络传输技术过程不可或缺,并有合法使用目的且不具有独立经济意义,则不侵犯版权;该法第29A条规定,允许为非商业性研究而进行文本和数据挖掘(Text Date Mining)的复制。
欧盟在2024年也通过了《数字服务法》和《数字市场法》,对AI生成内容的版权保护作出了相关规定。这些国际经验为我国解决AI音乐版权归属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
结语:期待立法明确
AI音乐版权归属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涉及技术与法律的交织,更触及了创作本质的哲学思考。AI在创作过程中的角色、作品的独创性要求、以及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版权保护,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AI音乐创作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这一新兴领域带来的挑战,我们期待立法机关能够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音乐版权归属原则,为创作者和使用者提供清晰的法律指引。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护创作者权益的同时,促进AI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