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ey Shulman vs 周亚平:AI音乐版权之争背后的深层矛盾
Mikey Shulman vs 周亚平:AI音乐版权之争背后的深层矛盾
在第十届中国国际音乐产业大会上,一场关于AI音乐版权的激烈争论引发了广泛关注。一方是AI音乐平台Suno的CEO Mikey Shulman,另一方是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副理事长周亚平。这场争论不仅关乎个人立场,更折射出整个音乐产业在面对AI技术时的深度分歧。
AI音乐的版权困境
Mikey Shulman的观点代表了技术乐观派的看法。他认为,AI正在彻底改变音乐创作的方式,让音乐创作变得更加互动和游戏化。他以Paul McCartney和will.i.am等知名艺术家拥抱AI技术为例,强调AI音乐的潜力和价值。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核心问题:AI音乐创作背后的版权困境。
AI音乐创作的核心是机器学习,而机器学习需要大量数据进行训练。这些训练数据往往来自现有的音乐作品,其中许多是受版权保护的。这就引发了第一个争议点:AI音乐平台是否有权使用这些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进行训练?
训练数据的合法性之争
2024年6月,美国主要唱片公司索尼音乐、环球音乐集团和华纳唱片联合起诉了Suno和Udio两家AI音乐公司,指控它们"大规模侵犯版权"。诉讼文件显示,这些公司未经许可使用了大量受版权保护的音乐作品来训练其AI系统。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AI系统能够生成与迈克尔·杰克逊、玛丽亚·凯莉等知名艺术家难以区分的声音。
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首席执行官米奇·格雷齐尔一针见血地指出:"Suno和Udio等未经授权的服务声称,在未经同意或付费的情况下复制艺术家毕生的作品并将其用于牟利是‘公平的’,这阻碍了真正创新的人工智能为我们所有人服务的承诺。"
版权归属的模糊地带
即使解决了训练数据的合法性问题,AI音乐的版权归属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当一首由AI生成的音乐作品问世时,它的版权应该归谁所有?是开发AI系统的公司、使用AI创作的用户,还是那些为训练数据做出贡献的原作者?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更涉及创作的本质和艺术的价值。正如一位音乐人所说:"AI的介入可能会削弱我们的创作价值和市场地位。"
寻求平衡之道
面对这些挑战,专家们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金海军建议,应该特别关注AI生成内容的两个关键环节:一是产出阶段,即AI生成的内容是否能受著作权保护;二是在输入阶段,使用语料时是否构成侵权,能否以合理使用来抗辩。
在国际上,一些组织已经开始行动。2024年12月,"人工智能创意权利联盟"在英国成立,提出了关于版权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政策的三项关键原则,并呼吁政府将其作为制定人工智能政策的框架。
未来之路
AI音乐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版权保护。正如周亚平所言,我们需要通过立法明确AI学习的法律地位,并建立合理的报酬机制。这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音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让AI技术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这场争论远未结束,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艺术创作的人文价值。正如一位音乐人所说:"AI在音乐中的应用将使音乐创作更具创新性,而不是取代人类。AI将成为音乐人的工具之一,类似于采样器或合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