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行动》点映口碑两极分化,潜艇大战能否引爆春节档?
《蛟龙行动》点映口碑两极分化,潜艇大战能否引爆春节档?
2025年春节档最受瞩目的军事动作片《蛟龙行动》于1月26日开启超前点映,首日即斩获764万元票房,IMAX厅上座率达48.2%。这部投资10亿元的巨制,由林超贤执导,黄轩、张涵予、于适、段奕宏等实力派演员主演,以宏大的潜艇作战场景和精良的制作团队引发广泛关注。
视觉盛宴:1:1还原核潜艇,打造沉浸式体验
影片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前所未有的潜艇作战场景。为了追求真实感,剧组耗时17000小时,1:1还原建造了4艘核潜艇。其中,“龙鲸号”长达120米,内部构造精细到仪表盘螺丝钉都力求真实。导演林超贤表示,这种规模的潜艇场景在中国电影中尚属首次,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海战场。
影片中的潜艇作战场景令人震撼。从鱼雷发射到水下追逐,从声呐定位到反鱼雷作战,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王俊凯饰演的声呐兵曹弘浪在多个关键战斗中展现出色的专业技能,为观众揭示了潜艇作战的复杂性。
叙事结构:多线叙事展现复杂战场
影片采用多线叙事结构,通过潜艇任务和蛟龙小队任务两条主线,展现了撤侨行动的复杂性。潜艇任务线聚焦于“龙鲸号”与敌方潜艇的对抗,而蛟龙小队则负责执行海上救援任务。两条主线交织推进,展现了现代战争中不同作战单元的协同配合。
然而,这种复杂的叙事结构也带来了挑战。有观众反映,影片在快速切换多个视角时,部分文戏显得仓促,人物动机交代不够清晰。特别是对于不熟悉军事术语的观众来说,一些专业场景的快速展现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家庭观影:军事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双重价值
尽管影片在叙事上存在争议,但其作为一部军事题材影片的教育意义不容忽视。影片通过真实的战场场景和专业术语,向观众普及了现代海军知识。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观众,影片展现的军事装备和作战场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教育价值。
同时,影片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军人品格。通过蛟龙小队的英勇表现,展现了中国海军的实力和担当。这种正能量的传递,对于培养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具有积极作用。
市场前景:口碑两极分化,票房走势待观察
从目前的点映反馈来看,《蛟龙行动》的口碑呈现两极分化趋势。男性军迷观众对影片的军事专业性和视觉效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超越了前作《红海行动》。然而,女性观众普遍反映剧情混乱、人物塑造单薄,观影体验不佳。
专业影评人则指出,影片在制作规模和视觉效果上确实达到了高水准,但剧情结构和人物刻画存在明显短板。这种评价的两极分化,可能会影响影片在春节档的票房走势。
总体而言,《蛟龙行动》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军事动作片,其在潜艇作战场景的展现上达到了新的高度。然而,复杂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刻画的不足,可能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受众基础。对于军事迷和追求视觉刺激的观众来说,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影片;而对于普通观众,建议根据个人兴趣谨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