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投资人眼里的AI革命:寻找应用层的黄金机会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投资人眼里的AI革命:寻找应用层的黄金机会

引用
新浪网
1.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4-03-21/doc-inapahks7319098.shtml

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英伟达GTC大会的最新进展,到国内两会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AI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人如何看待AI的投资机会?创业者又该如何把握这一波技术浪潮?本文将为您带来三位资深投资人的深度洞察。

AI产业链分析与投资机会

产业链三层结构

创世伙伴资本合伙人聂冬辰将整个AI产业链分为三层:底层的大模型层,中间的服务层,以及顶层的AI应用层。

  • 大模型层:中国必须拥有自主可控的大模型,这些模型能利用国内的数据资源,但最终可能只会留下少数头部企业。对于专注于特定垂直行业的模型公司,他们拥有高产业认知壁垒和数据壁垒,尤其是在数据难以公开获取的敏感领域,这些公司将有竞争优势。

  • 服务层:可能包括AI数据标注、数据库管理、模型训练和部署等环节,这些服务在整个产业链中至关重要。这类企业类似互联网时代的SaaS、ToB企业,做成巨型公司的几率要比大模型和应用层小不少,它们的生存空间受到上下游蚕食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 应用层:如果大厂做了怎么办?一方面,可以寻找那些具有产业壁垒和数据壁垒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考虑OpenAI或者知名大厂无法涉足的领域,不能只关注软件算法,要跟硬件结合、跟中国成熟的工业体系和供应链结合。此外,如果公司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能高度融入客户的工作流程和业务流程中,那么不可替代性将会非常高。

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

达晨财智合伙人窦勇认为,在国内拼底层算力、算法可能没机会,但拼应用有机会,特别是在中美博弈背景下,外资难以进入的行业就是机会所在,掌握稀有数据资源也是竞争优势。同时,国家顶层有意进行赛道切换,意味着从过去依赖资源消耗型增长和产品跟随策略,到现在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一要补强历史上的短板,如仪器仪表、关键半导体制造、关键材料等领域的产业链;二要积极发展新兴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类脑计算、量子计算、核聚变等。

元禾原点合伙人乐金鑫则提到,AI在高度碎片化且人力成本高昂的行业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如教育、医疗和法律援助。这些行业的特点是业务分散、地域化明显,且涉及的专业人员的时间成本极高。这些领域恰恰是AI未来可能替代专业人士的。人们需要思考的是,在AI广泛应用的未来,我们应该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

AI应用案例与商业模式

AI+法律

窦勇分享了一个法律领域的AI应用案例。该公司正在开发专门针对法律层面的垂直应用模型,终极目标是为普通民众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就像拥有了一个私人律师。这个模型收集了全国相关部门的审判案例,包括民法和经济法等领域的上千万例案件,并基于开源的大型语言模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形成了专门针对垂直行业应用的模型。这个垂直应用模型已经在一些法院中得到了实际应用,无论是法官、书记员还是律师,所有参与司法阶段法律层面的人员都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AI+教育、医疗

乐金鑫提到,AI在高度碎片化且人力成本高昂的行业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如教育、医疗和法律援助。这些行业的特点是业务分散、地域化明显,且涉及的专业人员的时间成本极高。这些领域恰恰是AI未来可能替代人的。AI能够集中这些高成本的能力和知识,作为需求方的人们却很难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只要有需求,就会产生价值。人们需要思考的是,在AI广泛应用的未来,我们应该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

新质生产力与AI+的未来

新质生产力的含义

乐金鑫认为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反映了党和国家在当前时刻向我们传递的信号,强调了“新”和“质”两个方面。核心在于统一声音、步伐和行动,认识到对新事物应持拥抱态度,对旧事物应勇于抛弃。至于“质”,我理解为关注质量,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这种质量能够引领产业轮动和变革,并具有生命力和延续性。

AI+与互联网+的区别

窦勇指出,从国家顶层设计来看,这次提到的“人工智能+”,跟以往不一样的是,这次强调了具体的场景、产品、应用,例如在医疗行业为创新医药打开了窗口,也许这就是未来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的一个缩影。在创新医药领域,研发投入巨大,需要大量资金、人力且周期长,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资本市场的大门似乎关闭了。国家层面的政策为这些有益于民生和国家利益的产业提供了支持,允许它们在资本市场上获得发展机会。这是“人工智能+”与以往的“互联网+”不同的地方之一。

聂冬辰认为,“人工智能+”浪潮已经形成了,与“互联网+”相比,持续时间更长且影响更深远。首先,从2011年、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开始,到现在近15年,我们观察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更多是赋能,而不是彻底革命或替代。AI目前处于初级阶段,也是以赋能为主。但在某些行业,如法律和初级投资分析等,AI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人类,且随着AI技术的进步,这种替代将更加显著。

乐金鑫提到,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底层逻辑主要有两种形态。传统生产组织是链条式的,而互联网带来了规模经济,使得商业模式出现了两种框架:一种是降低成本,另一种是规模效应。在互联网经济下,企业通过联网显著降低了成本,同时实现了传播过程中的规模效应。但这个过程中,最小经济个体创造价值的本质并未发生变化。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考虑两个新维度:生产力本身的提升,生产关系及经济组织中最小单位的变化。这意味着,加入AI后,不仅生产力得到提升,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上一波AI公司的通病是,他们在个别场景中应用了先进技术后,试图快速泛化,却未能深入理解传统场景,导致AI的加入流于表面,无法实现价值闭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AI+的含义,确保在实际应用中深入理解并有效整合AI技术。

AI与社交产品的未来

乐金鑫认为,硬件的进步,如手机已经从功能手机演变到智能手机,又将迈入AI智能手机的时代。核心问题可能是,随着AI能力的泛化,人们的工作可能转变为向下兼容,比如帮助老年人或父母等适应AI智能手机等新工具。当AI能力泛化到终端设备和通用硬件上,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许多APP和场景,都将发生变化。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腾讯、微信还是其他平台,都将经历改变。

聂冬辰认为,AI虽然不太可能直接颠覆微信,但有潜力颠覆现有的社交产品。社交产品的本质在于建立社交关系,而AI能够基于效率优势,特别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特性,无限放大建立关系的能力。AI可能创造新的交互形式,比如AI让人物以虚拟形象出现在用户面前。AI能进行内容生成,在社交过程中建立新的沟通机制,比如AI陪伴功能,AI能以用户喜欢的方式提供陪伴,这与传统的人际关系相比是一个巨大的颠覆。

窦勇认为,还可以关注新兴的社交工具,如苹果的Vision Pro,可能提供比微信更直接和频繁的交流方式。从改变现有社交工具的角度看,微信主要是基于文字或短视频的一对多沟通方式。但在虚拟世界中,沉浸式的交流方式可能会成为主流,而在这一领域AI能够提供显著的帮助。目前已经有一些终端产品出现在市场上,预示着AI将改变现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包括建立关系的过程。未来,我们可能无法确定与我们沟通的是真人、虚拟人还是数字人。技术发展总有两面性,但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类,提高效率,AI的发展也不例外,旨在解决如何提升人类效率的问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