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韵岱教授推荐:智能手环ECG检测助力心血管疾病预防
陈韵岱教授推荐:智能手环ECG检测助力心血管疾病预防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加速,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智能可穿戴心电设备如智能手环能够持续监测心脏电生理活动,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数据,使风险评估更具科学严谨性。”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患病人数约3.3亿,其中冠心病1139万,心力衰竭890万,心房颤动487万。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6.66%,城市为43.81%。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如何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具备ECG(心电图)检测功能的智能手环备受关注。陈韵岱教授在第九届中国瓣膜(杭州)年度大会上特别推荐使用具备ECG功能的智能手环进行日常的心脏健康监测,这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手环ECG检测:技术原理与优势
智能手环的ECG检测功能是通过接触皮肤的电极捕捉心脏电信号,经内置算法处理后生成单导联心电图。虽然与传统多导联心电图相比,数据不够全面,但智能手环具有独特的优势:
- 便捷性:智能设备可随时随地监测心电数据,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适合长期追踪心脏健康。
- 预警功能:部分设备能在检测到异常时发出警报,帮助用户及时采取措施或就医。
- 辅助诊断:对于心脏病患者,这些设备能提供用药指导,并协助医生进行病情评估。
临床应用:从筛查到管理
陈韵岱教授与华为合作,推出了心脏健康研究项目。自2018年起,301医院心内科陈韵岱、郭豫涛教授创新团队借助华为智能穿戴设备的光电容积脉搏波技术(PPG)应用于房颤筛查,筛查出的房颤人群,通过多学科团队支持房颤管理平台(mobile Atrial Fibrillation Application, mAFA)提供的整合管理策略,实现房颤管理一级、二级预防及患者参与的自我管理。
光电容积脉搏波技术(PPG)是通过检测可见光,如绿光在人体组织中的反射量来检测心率。通常是有两个或三个绿色LED向手腕发出可见光,然后中间有个光电传感器来接收和处理反射回来的光,通过后面的处理器(低功耗的MCU)来处理和计算,得出准确的心率。
此外,智能手环还能提供睡眠和身体活动追踪功能。优质睡眠对心脏健康至关重要,睡眠追踪可以帮助用户了解和改善睡眠模式。此外,通过监测身体活动,可以确保获得足够的锻炼来保持心脏健康。这些功能共同构成了全面的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
预防效果:数据说话
研究显示,通过智能手环进行的心电监测能够有效识别房颤等心律失常情况。在一项研究中,使用华为智能手环的用户中,有200万例房颤迹象被成功检测。这种早期预警机制对于预防中风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智能手环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 准确性问题:单导联心电图的准确性低于传统多导联心电图,可能影响诊断的可靠性。
- 过度依赖风险:用户可能过度依赖设备监测,忽视了定期专业检查的重要性。
- 数据安全:大量健康数据的收集和传输需要严格的安全保障措施。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手环有望实现更精准的监测和更全面的功能。例如,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实现更精准的风险预测;通过与其他医疗设备的互联,可以构建更完善的健康管理生态系统。
智能手环的ECG检测功能虽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心电图检查,但作为日常监测和初步筛查工具,其价值不容忽视。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智能手环,可以有效提升心血管疾病预防效果,助力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