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中国·寻夏记》揭秘登封王城岗遗址:实证夏王朝的真实存在
《寻古中国·寻夏记》揭秘登封王城岗遗址:实证夏王朝的真实存在
12月21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寻夏记》即将开播。该片聚焦中国考古人关于夏的重要考古发掘和最新研究成果,实证夏王朝的真实存在及其文明兴盛。其中,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作为重要考古地点之一,在节目中将被深入解读。
登封王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最早于1979年在考古调查中被发现。该遗址的发现,源于对颍河流域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遗址分布情况的调查,而这一调查本身,正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王城岗遗址的周边环境和文化面貌。
王城岗遗址的考古工作始于1977年的“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这次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是我国学术界第一次以夏文化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盛会,更因为邹衡先生在此提出了“二里头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以及“郑州亳都说”的观点,彻底颠覆了当时对夏商文化的认知体系。
自发现以来,王城岗遗址经历了多次重要发掘:
1980-1982年:首次发掘出土了一批高等级黑陶器物,这些磨光黑陶的工艺明显受到山东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影响,但器型又融合了长江中游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的特征。
1997年:为配合夏商周断代工程,再次对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数个带有奠基坑的大型建筑基址,出土了大量高等级器物,包括精致的石器和玉器。这些器物的原料并非来自本地,显示出当时已存在广泛的物资交流网络。
2007-2010年:第五、六次发掘将遗址面积扩大到100万平米以上,发现了5条壕沟和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进一步揭示了遗址的规模和等级。多学科考古研究还发现,当时居民已开始饲养家畜,主要以猪肉为肉食来源,并掌握了粟、黍、稻、小麦、大豆等五谷的种植技术。
王城岗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时间跨度:遗址分为三期,一期上限为公元前2410-2190年,三期下限为前1880-前1680年,几乎涵盖了整个文献记载中的夏朝时期。
社会结构:高等级的随葬品、复杂的环壕结构、大型建筑基址以及祭祀遗迹,都表明当时社会已出现明显的等级分化,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社会结构。
文化特征:遗址中发现的磨光黑陶、玉器等高等级器物,以及多元化的文化风格,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经济形态:动物考古和植物考古显示,当时已形成以农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的经济模式,五谷齐备,肉食以猪肉为主。
《寻古中国·寻夏记》通过展示王城岗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实证了夏王朝的真实存在,更揭示了其文明的兴盛。遗址中发现的高等级器物、建筑基址和祭祀遗迹等,为研究夏王朝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为我们理解夏朝的历史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随着《寻古中国·寻夏记》的播出,我们期待能够看到更多关于王城岗遗址的精彩解读,进一步揭开夏文化的神秘面纱,展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