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老家"花果山"的原型在山东泰山?
悟空老家"花果山"的原型在山东泰山?
《黑神话:悟空》游戏一经上线,便在全网引起了热烈反响。这款游戏以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为灵感,展现了悟空的老家花果山的传奇故事。那么,这座神奇的"花果山"究竟在何处呢?有观点认为,它可能隐藏在泰山的傲徕峰之中。
《西游记》首回描绘"四大部洲"之后,特别提到了东胜神洲,其中讲述了一个名为傲来国的海外国土,这个国家毗邻大海。而傲来国正是悟空的故乡,这一点在后续的章节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值得注意的是,"傲来国"这一名称并非凭空捏造,其灵感来源于泰山岱顶西南的傲徕峰。傲徕峰,亦被称为傲来山,其奇特的地貌和雄伟的气势,无疑为《西游记》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进一步考察"傲来"之名,我们发现它与泰山的深厚渊源。在早期的西游故事中,并未使用"傲来"这一名称,因此可以推断,《西游记》作者在虚构悟空的国籍时,直接受到了岱顶西南"傲徕山"的启发。这一巧妙构思,不仅与上述提到的"东胜神洲"拟山东古齐地相契合,更将孙悟空形象塑造为古齐——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傲来"之名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深意呢?清金简在《泰山图说》中提到:"傲来山势高蹇,有与岱岳争雄之势。"这表明傲来山不仅地势险要,更有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清孔贞瑄在《泰山纪胜》中也描绘了傲来山的犀利与傲岸,似乎在诉说着它不甘屈服于泰山之下的坚韧与执着。此外,周郢先生在《校证》中引宋叶廷珪《海录碎事》释"懊来山",提出"岱之傲来……名或即借取嵩山'懊来'之意"的观点,也为"傲来"之名的解读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综合各方面资料来看,"傲来"之名或许更多地是源于其在泰山西南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徂徕山"东西相望、各雄峙一方的气势。
但《西游记》在虚构孙悟空的国籍时,并未直接采用"傲徕"而是选择了"傲来",这显然是有深意的。从字面上理解,"傲来"可解释为傲视一切,而孙悟空作为"傲来国"的猴子,更是被赋予了尊贵且高傲的性格。这一设定在《西游记》中对悟空的描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对待包括玉帝、如来等神祗时都表现出傲慢无礼的态度。此外,从隐喻的角度来看,"傲来"与"如来"相对,似乎在暗示悟空与佛祖之间的某种对立与抗争。这种解读或许也体现了作者在创作上的某种巧思妙想。
再来看"花果山"的由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明代的《杨东来先生批评西游记》中,但当时仅有名号而无具体描绘。直到朝鲜古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引用的元代《西游记》中,才为"花果山"提供了一个大致的地理位置,并描述其为一座有"花果"的山。然而,无论是早期的作者还是后来的创作者,在构思"花果山"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某种思想文化的影响,甚至可能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其中之一便是我国自古以来僧、道多住名山的文化传统。道、释经典中常言仙佛之境为遍满花果之山,如《月灯三昧经》中就有"诸山及宝山,种种林花果"的描述。同时,《正法念处经》中还提到,山中树木的花果遍布,甚至有猴子在此游戏。这种文化传统无疑为后来的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想象空间。
另外,猿猴喜食花果的特性也为"花果山"的构思提供了现实基础。道徒、释子性爱山林、戒荤食素的习惯,以及野史笔记中所记载的仙山福地、佛家胜境中花果的重要地位,都为"花果山"的诞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可以说,"花果山"的构思不仅体现了创作者的艺术匠心,也深深植根于我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之中。
二是《西游记》所蕴含的深厚佛教背景,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灵感。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唐僧的某些情节,与唐宋时期流行的禅宗经典《六祖坛经》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第一回中孙悟空拜师菩提祖师的情节,与《六祖坛经》中记载的六祖慧能向弘忍学法的经历极为相似;同样,第十二回中太宗赐玄奘紫金钵盂的情节,也与《六祖坛经》中唐中宗赐惠能磨纳袈裟和水晶钵盂的故事高度吻合。这些相似之处表明,《西游记》在创作过程中深受《六祖坛经》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六祖坛经》中记载惠能至韶州曹溪弘法,曾"成兰若一十三所,今曰花果院",这是目前所见最早以"花果"命名的记载。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推测,《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命名正是源于此?
然而,到了百回本《西游记》所描绘的"花果山",其景象已经大大超越了早期的描述。书中写道,"花果山"并非位于"西域",而是坐落于"东胜神洲傲来国"附近的大海之中。这座山是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其景色之壮美,令人叹为观止。有词赋为证,其中写道:势镇汪洋,威宁瑶海。潮涌银山鱼入穴,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锦鸡鸣于峰头,龙出入于石窟。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这就与早期西游故事中花果山有了显著差异,因为它不仅获得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和形象特征,还可能存在可考证的原型或蓝本。作为花果山的原型或蓝本,这座山在文献记载和名称上都有所体现。笔者推测,泰山最符合这些条件。
首先,泰山在春秋时期是齐、鲁两国的界山,战国时期大部分地区属于齐国。这与《西游记》中描述的"东胜神洲"相吻合,同时,《西游记》中提到的"傲来国"也与泰山的傲徕峰有关。此外,"势镇汪洋,威宁瑶海……水火方隅高筑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以及"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的描述,显然受到了山东齐地名山的启发,而泰山作为这一地区的代表,自然成为了花果山原型的最佳选择。
其次,泰山被誉为"擎天柱"和"大地根"。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天柱"的高山有三处,但只有泰山的"天柱峰"与《西游记》中的描述相契合。同时,泰山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道教中的"泰山地府"和"泰山治鬼"等说法,都赋予了它独特的象征意义。因此,泰山无疑是最符合《西游记》中"花果山"形象的山峰。
最后,泰山还存在着"水帘洞"的遗迹。据萧协中《泰山小史》记载,一处位于傲徕峰西侧的百丈崖下,另一处则位于高老桥上。这一细节进一步印证了泰山与《西游记》中花果山的紧密联系。
综上所述,泰山作为花果山的原型或蓝本,在地理位置、形象特征以及文化内涵上都与《西游记》中的描述高度吻合。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西游记》中的"花果山"正是以泰山为蓝本进行创作的。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泰山,特别是其傲来山,与《西游记》中所描述的"花果山"在多个关键特征上高度契合。这座山不仅被誉为"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还承载着"擎天柱"和"大地根"的象征意义。此外,傲徕峰上的"水帘洞"遗迹更是为泰山与《西游记》中的花果山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有力证据。相较于近世学者仅凭某山有"水帘洞"就判断其为原型的观点,我们更倾向于认为,东岳泰山的傲来山,即傲徕峰,才是《西游记》作者虚构"花果山"的真正原型。这一推断应该更符合历史和文学的实际。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及的是,《西游记》中的"花果山赋"显然受到了《泰山志》卷一《望典》所载明太祖《御制岱山高文》的深刻影响。该文部分内容如下:
岱山高耸,难以计数其仞数,其根基绵延齐鲁,广袤无垠。它巍峨屹立,如同支撑天地的巨柱,其影子倒映在东海之中。泰山不仅壮丽非凡,更有助于民生,能兴云吐雾,神龙常隐匿其间。冬季时,寒风阵阵,百川林薮发出的声音如雷鸣般震撼。在所有山脉中,泰山的地位无可比拟,它承载着大地的厚重与历史的沧桑。
岱山之高,可谓柱天之势,令人叹为观止。每当风起云涌时,万壑生风,诸峦云起,隐隐中雷声轰鸣,百川涌动。然而,风静云收后,电闪雷鸣也随之消逝,一切又恢复宁静,百川清澈,泰山的雄伟更显得无与伦比。其上的苍松,自天地间诞生,依傍丹崖而生长,与莓苔相映成趣,又与五色交辉的丹崖共同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猿猴在云树之巅啼叫,白鹤在日观之东起舞,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情壮志油然而生。
此文作于洪武二十三年六月三十日,明太祖以天子之尊颂美泰山,其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对比之下,《西游记》中的"花果山赋"与其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如"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的意境便深受其启发。考虑到《西游记》的作者为明代文人,我们有理由相信,《西游记》中的花果山赋是在一定程度上参考并受到了明太祖《御制岱山高文》的影响。因此,泰山无疑成为了《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