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大木偶:从百年非遗到世界舞台的华丽转身
南充大木偶:从百年非遗到世界舞台的华丽转身
2021年央视春晚上,一群高达3米的机械金牛和卡通稻草人大木偶惊艳亮相,瞬间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目光。这些栩栩如生的木偶,正是来自四川省南充市的川北大木偶,它们在《听我说》节目中大放异彩,成为当晚的一大亮点。然而,这仅仅是南充大木偶近年来在国内外舞台上频频亮相的一个缩影。作为世界唯一的大木偶艺术,南充大木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三百年传承:从民间艺术到世界级非遗
南充大木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据史料记载,这种独特的木偶艺术起源于湖广地区,明末清初因四川战乱被杨姓人士带入四川。后来,它被李家班收购,自1914年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如今的四川省大木偶剧院,就是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唯一传承单位。
南充大木偶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级非遗,与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密不可分。它不同于一般的木偶戏,而是世界上最大的舞台表演木偶,偶身高大,酷似真人,五官灵动,四肢灵活。在表演过程中,它能完成许多令人惊叹的动作,如穿衣解带、拂袖掸尘、吹火点蜡、吸烟喝茶,甚至还能下腰叩首、舞刀弄剑、吹拉弹唱。这些精湛的表演技艺,使得南充大木偶在世界木偶艺术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世界罕见的木偶艺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
精湛技艺:一个月打造一个木偶
南充大木偶的制作工艺同样令人称道。一个木偶的完成,需要经过设计沟通、泥塑、翻石膏模、翻树脂头像、合膜、打磨、上妆、身腔制作、手部雕刻、道具设计制作、机关设计制作、组装调整等数十道工序,耗时需要一个多月。而且根据木偶角色的不同,其制作过程和诀窍也各不相同。这种精细的制作工艺,确保了每个木偶都能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南充大木偶的表演技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能在舞台上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还能通过演员的精湛操作,展现出细腻的情感表达。川北大木偶第五代嫡系传承人李乐曾表示,要把木偶变成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形象,需要演员们苦练掌握木偶的特点和性能,灵活运用各种要领,如减震技术、震动艺术等。这种人偶合一的表演境界,使得南充大木偶在舞台上栩栩如生,仿佛具有了生命一般。
文化使者:从春晚舞台到世界巡演
近年来,南充大木偶频频在国内外重要舞台上亮相,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2018年,南充大木偶“熊猫队长”亮相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2021年,南充大木偶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参演《听我说》节目,再次引发全国观众的关注。2023年,南充大木偶又在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闭幕式上表演川剧变脸,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除了在大型活动中亮相,南充大木偶还多次赴国外演出,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从俄罗斯到芬兰,从新加坡到泰国,从韩国到墨西哥,南充大木偶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传承与创新:古老艺术焕发新生机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南充大木偶这一非遗文化,四川省大木偶剧院采取了多种措施。2018年6月,川北大木偶全日制学历教育传习班正式开班,学制为中职3年,毕业后发中专文凭。通过国考的学员,还可进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大专班学习,3年大专毕业后,有机会从事木偶戏、皮影戏表演和制作工作。这种系统化的培养模式,为南充大木偶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南充大木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剧院创作了《彩蝶的神话》《龙门的传说》《丝路驼铃》等大型木偶戏,以及《逛新城》《花伞舞》《变脸》《长绸舞》《木偶书艺》《千里共婵娟》等歌舞节目。这些作品在保留传统艺术特色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得南充大木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南充大木偶作为世界唯一的大木偶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艺术智慧。它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新时代,南充大木偶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