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发布北斗短信业务,卫星通信迈入大众化时代
中国移动发布北斗短信业务,卫星通信迈入大众化时代
11月6日,在河北雄安新区举行的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上,中国移动携手中国时空正式发布了北斗短信业务。这一创新业务的推出,标志着我国卫星通信技术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通信保障。
北斗短信:打破通信壁垒的创新业务
北斗短信业务是依托北斗和5G网络,基于北斗短报文能力,通过新一代星地融合通信基础设施推出的卫星通信特色服务。其最大特点是可以在无信号覆盖区域实现地理坐标精准定位和短信发送。
用户使用北斗短信业务时,只需像平时发短信一样操作,输入收件人并编辑内容,点击发送即可。一条北斗短信可以编辑20个文字,还可以勾选携带定位,位置可精确到10米内,定位也只占2个字符位置,剩余可以发送18个文字,足以让用户简单说明情况。而且卫星连接更快,只需5秒就能将信息送达。
技术原理:北斗导航系统的独特优势
北斗短报文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特有的功能,它利用北斗卫星的有源定位机制实现点对点或群组之间的短消息通信。用户通过北斗终端设备向北斗卫星发送短消息,北斗卫星再将接收到的消息信号转发到另一用户的接收终端上,完成短报文通信。
北斗三号系统对短报文功能进行了重大升级,单次最长可报文1000个汉字,系统容量达1800万次/小时,可实现语音、图片等内容的信息传输。这种技术优势使得北斗短信业务在无信号区域也能提供稳定可靠的通信服务。
应用场景: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市场
北斗短信业务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对于户外探险者来说,它可以在没有手机信号的野外环境中提供紧急通信手段;对于远洋渔业来说,它能确保渔船在远海作业时与岸上保持联系;在应急救援场景中,北斗短信可以作为灾害发生时的重要通信保障。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北斗短报文功能正在从专业领域向消费级市场普及。目前,国内多家主流手机厂商如华为、小米、荣耀、OPPO等都已经推出了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智能手机。用户只需在相应渠道领取每月30条的北斗卫星短信服务,无需换卡换号,就能享受到这一创新服务。
市场前景:卫星通信产业的蓝海机遇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2年我国卫星通信行业整体市场规模约为754亿元,预计2023年将增长至867亿元。随着5G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在海洋、航空等传统基站覆盖受限的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运营商运营的在轨通信卫星共计71颗,其中纯商用通信卫星34颗,纯政府用通信卫星22颗。卫星通信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研发投入水平较高。2022年,行业代表性企业平均研发投入金额为3.27亿元,平均研发投入金额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0.19%。
竞争格局:三大运营商加速布局
在中国移动发布北斗短信业务之前,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已经在卫星通信领域有所布局。中国电信获得了国际电信联盟批准的E.164码号和E.212码号,可面向全球用户提供手机直连卫星服务。中国联通则基于中国电信的天通卫星系统,在应急通信等场景中开展服务。
中国移动此次发布的北斗短信业务,进一步加剧了三大运营商在卫星通信领域的竞争。据悉,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都计划在近期推出自己的卫星通信业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用户将享受到更多样化的服务选择和更优惠的资费政策。
未来展望:卫星通信将成标配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卫星通信有望成为未来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移动表示,未来将不断提升北斗短信业务的能力,包括实现图片、语音等多媒体信息的高压缩传输和高保真还原,拓展更多智能设备的支持,以及进一步降低终端成本,推动北斗短信功能向2000元档手机普及。
在政策层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大众消费领域北斗推广应用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北斗短报文功能的应用场景,推动北斗成为应急通信手段。这表明卫星通信技术不仅在专业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在大众消费市场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三大运营商的积极布局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卫星通信服务有望从高端人群、小众场景的装备,变成真正便民利民的普遍服务。在不久的将来,手机直连卫星功能可能会像安全气囊一样,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功能,为人们在各种严苛环境下的通信需求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