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科纳沃茨特解读《全球数字契约》:技术条款引发的治理模式之争
沃尔夫冈·科纳沃茨特解读《全球数字契约》:技术条款引发的治理模式之争
近日,包括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前董事会成员沃尔夫冈·科纳沃茨特在内的35位专家和组织,向联合国发出公开信,对《全球数字契约》(Global Digital Compact,简称GDC)的技术条款表示担忧。这封公开信不仅揭示了全球互联网治理领域的一场重要争论,也引发了对数字时代治理模式的深度思考。
技术条款的核心内容
《全球数字契约》作为联合国通过的里程碑式文件,其技术条款的核心在于重新定义了互联网治理模式。GDC在原则的第一条就明确指出:“所有国家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包容性参与是本契约的基石。”这一表述标志着联合国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全面拥抱多利益相关方模式(Multi-stakeholder Model,简称多方模式)。
然而,这一转变并非没有争议。正如科纳沃茨特等人在公开信中指出的,GDC的制定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体现。虽然文件强调多方参与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制定过程中,民间组织和互联网技术社群的参与机会却十分有限。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引发了对联合国治理机制透明度和包容性的质疑。
专家观点与担忧
科纳沃茨特等专家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治理模式的转变可能影响网络的开放性;二是多方模式的价值在国家主导的多边模式面前可能被削弱。
作为互联网治理领域的资深专家,科纳沃茨特见证了从1998年ICANN成立到今天全球互联网治理格局的演变。他认为,互联网治理不应该重蹈传统治理模式的覆辙,而应该继续保持其独特的多方参与特性。正如他在《互联网公共政策制定:一个总体的观点》一文中所强调的,互联网的关键技术资源应该由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管理,而不是由单一主体垄断。
影响与展望
《全球数字契约》的技术条款对全球互联网治理格局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而言,这一转变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多方模式的推广有助于这些国家在互联网治理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国家主导的多边模式也可能加剧数字鸿沟,限制技术资源的公平分配。
对中国而言,GDC的通过提供了一个参与全球网络治理新秩序构建的重要契机。中国可以在尊重互联网技术特性的基础上,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开放的全球数字治理体系。同时,中国也可以借此机会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
结语
沃尔夫冈·科纳沃茨特等专家对《全球数字契约》技术条款的解读和担忧,揭示了全球互联网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治理模式的转变,更是一场关于权力分配、利益平衡和价值取向的博弈。正如互联网创始人温顿·瑟夫所言,互联网治理是一个共同的责任,需要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合作、理解和妥协。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多方模式与多边模式的关系,如何确保技术条款的实施真正符合全球公共利益,将是未来几年全球数字治理领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