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学后如何通过心理调适缓解功能性低热?
复学后如何通过心理调适缓解功能性低热?
随着学校复学,许多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出现了功能性低热现象。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肖二辉指出,这种低热通常由心理压力引起,不需要特殊处理。家长和孩子应保持平和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干预。适当的心理调适和中医治疗有助于缓解症状,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复学后的学习生活。
为什么会出现功能性低热?
功能性低热是指体温在37.5℃-38℃之间,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经详细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的发热。这种现象在复学学生中较为常见,主要与心理压力密切相关。
当人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交感神经会兴奋,导致基础代谢率和产热增加,从而使体温略有升高。此外,长期的心理压力还会导致皮质醇分泌过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进一步引发低热。
如何通过心理调适缓解功能性低热?
自我心理调适
接纳情绪:不要过分纠结于发热症状,学会与之和平共处。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
调整心态:分析发热背后的心理原因,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尝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保持乐观态度。
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
寻求人际支持
与家人沟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寻求理解和支持。良好的家庭氛围对缓解压力至关重要。
朋友互助: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困扰,建立互助小组。同龄人的支持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安慰。
专业帮助:如果自我调适效果不佳,可以寻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专业机构的帮助。
健康生活方式
规律运动:每天保持适量的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健康饮食:均衡摄入各类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充足睡眠: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睡眠质量直接影响身体恢复和心理健康。
中医治疗功能性低热的优势
中医认为功能性低热多由“内伤发热”引起,与情志、饮食、劳倦等因素有关。治疗上强调辨证施治,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调节机体功能。
例如,西苑医院儿科采用中医特色治疗,如推拿手法疏通气血,穴位贴敷引火下行,皮内针、耳穴压丸调理脏腑功能。同时,根据病情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家校合力,助力学生复学
复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学校则应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学习指导,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社会也要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营造包容的氛围。
复学后出现功能性低热,是学生身心反应的一种表现。通过科学的认识和合理的调适,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度过这一阶段。重要的是,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理解,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学习和生活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