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经典常谈》:语言艺术赏析
朱自清《经典常谈》:语言艺术赏析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自1942年问世以来,一直深受读者欢迎。这部书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准确性,更在于朱自清独特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手法。
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采用了极其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将深奥的国学经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他深知普通读者对古文的陌生感,因此在写作时尽量避免使用生僻字词,而是用现代白话文进行阐释。例如,在介绍《诗经》时,他写道:“《诗经》里各篇的乐调虽已失传,但《诗经》的文学价值却永远存在。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样的表述简洁明了,让读者一目了然。
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完美结合
《经典常谈》最令人称道的是其在学术性和普及性之间的平衡。朱自清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深知如何将高深的学术内容转化为大众能够接受的知识。例如,在讲解《周易》这样深奥的典籍时,他没有纠缠于复杂的卦象和爻辞,而是从其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入手,帮助读者理解其核心要义。他写道:“《周易》的卦辞和爻辞本来是占卜用的,但孔子时代的人已经将它哲学化了。孔子认为,《周易》的卦象和爻辞包含着天地间的大道理。”
精心的结构安排
朱自清在写作《经典常谈》时,对全书的结构进行了精心安排。他将十三篇内容按照历史顺序和重要性进行排列,从文字学的《说文解字》开始,一直讲到文学的《诗》和《文》。这样的安排既符合历史发展脉络,又便于读者循序渐进地学习。每一篇的开头都有简短的引言,介绍该经典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结尾则总结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每部经典。
真诚的写作态度
朱自清在写作《经典常谈》时,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和真诚的态度。他不故作高深,也不卖弄学问,而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带领读者走进国学的大门。他在序言中写道:“这本书不是国学概论,也不是国学教科书,而是一本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入门读物。我尽量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将这些经典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传达给读者。”
《经典常谈》的语言艺术和写作特点,使其成为了一部真正的国学普及佳作。朱自清用他的才华和智慧,将艰深的国学经典变得平易近人,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部书不仅是了解国学的入门读物,更是一部展现语言艺术的典范之作。